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对上海市的R&D投入情况与国际上的主要发达国家的R&D投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目前上海市的R&D投入强度的增长趋势和国际R&D强度的增长的一般规律基本相符,但投入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针对这一状况,对如何提高上海市的R&D投入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R&D投入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本文利用中国1987—2005年的R&D投入和GDP数据,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ECM)及葛兰杰因果检验技术,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R&D投入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均衡关系;在我们所研究期间的短期内,R&D投入变动不是经济增长的葛兰杰原因。本文给出的解释是:R&D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跨技术和商业两个界面。R&D投入主要表现在技术领域,从技术扩展到商业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激励和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韩鑫 《北方经贸》2011,(8):140-141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了R&D投入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我国沪深两市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R&D投入与市场占有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医药生物上市公司R&D费用支出和市场占有率有正相关关系,因此,企业应更加主动加大R&D费用投入,将技术创新放在战略首位,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与发展(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有不少学者对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过研究。依据浙江省1990—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R&D投入与经济增长两个变量进行了ADF平稳性、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建立两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R&D投入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增长尚不是研发投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R&D投入对浙江省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R&D投入的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5.
白友文 《浙商》2009,(7):53-54
科研投入占销售的百分比(以下简称R&D投入比重),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科研创新的意志强度。 30家创新型企业平均R&D投入比重为6.63% 从30家创新型企业2008年R&D投入比重数据来看,均在3%以上。最高的是宁波博威集团,2008年科研投入占销售额比重高达28%。  相似文献   

6.
海外投资的R&D外溢: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海外对华R&D投资对东道国的技术外溢问题逐渐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创新地将海外R&D投资和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引入经验模型,对1999—2004年13个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论表明,海外R&D投资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但这种影响弱于本土企业自身的R&D投入;而外资企业过高的市场占有率则会对本土企业创新形成“挤出效应”。文章还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计量分析了我国工业R&D投入的决定因素。通过比较整个工业、内资工业和国有工业及其高科技和一般工业分组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整个工业,盈利能力、要素禀赋、技术机会和市场竞争对R&D投入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资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行业分组来看,外资活动抑制作用集中在一般工业部门,在高科技部门则有促进作用;内资高科技工业R&D投入增加的决定因素是技术机会和盈利能力,但不包括要素禀赋。内资一般工业的决定因素是技术机会和要素禀赋;政府资金带动我国工业R&D投入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外资活动对内资工业自主R&D投入增加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R&D投入持续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本文主要对中国R&D投入与高技术产品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R&D投入的变化是引起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变化的原因。本文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0年至2009年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在时四川高技术产业R&D活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结论:总体而言,四川省高技术产业R&D经费和R&D人员的投入对产出影响显著,但是,高技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差异较大.为此,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提升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R&D投入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该产业的技术进步,还有助于其他相关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可以提升一个区域的整体经济产出水平。文章对R&D投入对孝感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其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吴峰 《现代商业》2012,(20):39-40
为了探讨北京市科技投入对科技产出的影响,本文通过专利申请量、R&D经费、R&D人员全时当量三个指标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北京市的创新投入产出做了一个定量分析,建议政府在R&D经费的投入过程中应该注重资金的来源和支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张赤东 《商业研究》2006,(21):58-60
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企业R&D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来源。企业R&D加强,将直接推动循环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推动循环型生态园和生态链的形成,促进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王倩 《消费导刊》2012,(4):80-81
本文根据《南宁市统计年鉴》中2000年-2010年南宁市R&D经费投入数据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南宁市未来几年的R&D投入经费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几年南宁市R&D经费投入虽然将持续上升,但相对GDP总量而言R&D投入强度仍然保持较低的水平,与南宁市“十二五”规划中R&D投入强度的科技目标有较大的差距。本文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企业竞争日益加剧,技术竞争带给企业的压力和动力越来越直接和强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措施。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R&D内化趋势不断加强(所谓企业R&D内化指企业R&D机构的日常化、制度化、组织化及R&D投入的增加),并改变着我国R&D投入格局,企业正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齐菲 《商场现代化》2013,(32):191-191
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知识经济的到来预示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创新活动中的研究和开发(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度量指标GDP增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根据安徽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的R&D资源从封闭到向发达国家开放,再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经历了特殊的发展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正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R&D网络的重要节点,本文基于UNCTAD2005年的世界投资报告,分析了跨国公司R&D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推拉吸引”四个促进R&D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动力机制,并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利用跨国公司R&D资源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跨国公司对华的R&D直接投资逐年增多,我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全球R&D基地之一,跨国公司在华依靠技术优势对市场的垄断日趋明显。中国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在R&D资金有限、整体技术实力不强、技术和人才不断流失的背景下,企业如何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跨国公司R&D挑战成为企业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娜 《现代商业》2013,(1):91-93
本文以湖南省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研发投入情况为考察对象,从企业的财务视角来研究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上市公司R&D(研究与开发,Research&Development,简称R&D)投入并不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R&D支出高的企业负债率较低,研发技术人员与企业未来成长性显著正相关,人才的投入能很好的促进企业未来的增长,且民营上市公司的创新绩效更明显,但总体上湖南省研发水平有待提高,在目前建设“四化两型”社会的同时,如何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并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强大生产力,是湖南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周航  武志勇 《北方经贸》2008,(2):103-104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1995-2005年R&D资源利用效率的DEA分析,评价黑龙江省R&D资源利用效率,为黑龙江省今后的R&D资源利用提出了警示:若要继续保持目前R&D资源的高利用率,应在提高科技成果方面做出更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所产生的技术外溢,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示范作用。但由;目前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投资政策具有局限性,制约了对跨国公司“外溢”技术的吸收。应制定和完善鼓励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相关政策体系,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增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投资的技术扩散,以消除技术溢出中的制约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中所带来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