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关于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冰 《商业时代》2006,(27):62-63
独立董事“不独立”已成为目前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最大危机。本文试图从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基础、独立董事本身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揭示造成独董“不独立”的主、客观原因,并从独立董事产生机制、工作制度、职责及信息传递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独董独立性的措施,以期独立董事制度能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的市场感知的视角,探讨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实际作用.研究发现,在控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资源”背景后,代理问题较大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的市场反应与代理问题较小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的市场反应并无显著差异.说明了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治理监督”的作用.而同时,具有“政治关系”资源和“非政治关系”资源的独立董事辞职,市场反应都显著为负,说明了独立董事发挥了“资源支持”的作用.进一步地,本文发现上市公司最需要的是具有地方政治关系和企业实际管理经历的独立董事.本文结论能为证监会的监管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赵春 《商场现代化》2006,(18):238-239
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不兼任公司高管职务,属外部董事范畴;又不与公司存在实质利害关系,故不同于关联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并不是《公司法》最先引进,从19  相似文献   

4.
自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来,作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项重大举措,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监管部门的倡导下正大步走向前台。从独立董事在我国的实践看,其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人情董事”、“花瓶董事”的现象也屡屡发生。本文就我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及发展现状分析,探寻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5.
2021年11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康美药业虚假陈述案做出民事处罚决定,判处康美药业向受损投资者赔偿约24.6亿元,5名独立董事在其过错范围内分别承担5%或10%的连带赔偿责任。该判决结果引发了独立董事的离职潮,过于悬殊的风险收益比劝退了一部分独立董事。本文从康美药业诉讼案判决引发的独立董事离职潮说起,分析了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应扮演中小股东的“眼睛”和“嘴巴”的角色,肯定了独立董事制度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改善公司治理现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保护独立董事履职的积极性,提出了保障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相关配套措施:改革独立董事任免程序,将任免权回归公众股东;建立独立董事协会,促进独立董事职业化发展;投保“董责险”,完善独立董事履职保障。  相似文献   

6.
虽然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已成了中国证监会的强制性要求,但各界对独立董事的作用仍然存疑。已被企业聘请为独立董事的经济学家张维迎比喻说,改善独立董事的作用如同在麻袋上绣花,不换麻袋就很难彻底解决问题。显然,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问题没解决,社会信誉及相关法规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把“宝”全压在独立董事身上,希望依靠独立董事彻底防范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恐怕不太现实。  相似文献   

7.
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存广  霍佳震 《商业研究》2006,(18):101-104
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颁布《指导意见》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刚刚修订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上市设立独立董事。但四年多的实践表明,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并不成功。“花瓶董事”甚至“饿狼董事”的斥责以及对独立董事制度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来自异域的独立董事制度扎根我国存在着适应性问题。只有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前提下,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完善资本市场,健全法律体系,才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使有效的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协调一致,成为互为补充的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8.
独立董事制度发端于英美国家,是为解决其“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下日益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建立的。作为“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国在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后便有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两套监督机制。如何做好两者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协调,是实现独立董事制度成功移植及其本土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纷纷财务作假、损害小股东的利益,这与独立董事制度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我国试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独立董事并不“独立”,特别是由于他们与上市公司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上市公司与独立董事之间的博弈分析,给出独立董事制度改进模型,以发挥独立董事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有股“一股独大”,民营上市公司家族化现象严重,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控股股东,严重危害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任免权是独立董事安身立命之本,任免权掌握在何方手里就意味着哪一方把握了独立董事的命运,并以此来“要挟”独立董事,令其为自己一方服务,这直接影响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文章对此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独立董事并不“独立“。我国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在于借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公正性来制约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以确保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但“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却使独立董事难以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独立董事的任免、薪酬常受制于大股东以及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由于独立董事是由董事长和总经理提名推荐或任命的,或者由有大股东推荐选举的,且其报酬的多少也要由他们来控制,其结果只能是“拿了别人的手软,吃了别人的口软”。于是,独立董事就成为了他们的亲信和忠实代表,怎么可能去监督大股东或高管人员而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呢?  相似文献   

12.
张建文 《商场现代化》2006,(28):297-298
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践中的“形骸化”现象公司制的发展历史表明,在“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集经营行政权与监督权于一身,公司控股股东或控股集团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之事频频发生。为此美国率先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是不  相似文献   

13.
独立董事监督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示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兴起于20世纪六七年代,到上个世纪末,日、法、韩等国纷纷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一时蔚然成风。“有学者称独立董事正在全球兴起”。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也于上个世纪末开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令人遗憾的是2001年出台《关于在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制度指导意见》并没有厘清两者的界限,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混乱。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的财务”,独立董事可以通过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衽财务监督,独立董事  相似文献   

14.
韦仁正 《现代商业》2014,(26):133-135
本文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出发,深入分析我国独立董事在“选拔机制、专业性、激励机制、职能设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志民 《商业研究》2006,(14):69-72
受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影响,作为替代性公司治理安排的独立董事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及国有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独立董事制度及公司治理机制创新的突破口,并通过加强独立董事法律制度建设,培育独立董事市场,完善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界定和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组织功能,形成有效发挥独立董事制度效用的制度基础和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裕琢 《商业研究》2005,(11):85-87
在我国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下,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有利于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更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独立董事制度,须在具体引进过程中明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权利与义务、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与监事会职能的协调等问题。因此,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构建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大多学者认为独立董事能够矫正失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反控“内部人控制”,制衡控股股东的应然性功能。近年来,独立董事之引人在中国炒得沸沸扬扬,不论是经济学者还是法学者均试图将独立董事作为拯救中国企业治理结构失衡的一剂良方。但毕竟独立董事只是英美国家“一元制”的产物,引入实行“二元制”的中国是否会造成“南橘北枳”,确实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运行十多年,对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制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能冲突、独立董事选任机制不科学、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独立董事独立履行职务的法律保障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19.
张建文 《商场现代化》2006,(10S):297-298
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践中的“形骸化”现象 公司制的发展历史表明.在”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集经营行政权与监督权于一身,公司控股股东或控股集团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之事频频发生。为此美国率先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是不在公司担任其他职务.与其受聘的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判断的关系的董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成立之初就开始关注独立董事的作用。1940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鼓励使用独立董事组成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美国三大交易所各自制定了关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规定。真正促使独立董事制度化的是美国企业董事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90年代初该委员会成立蓝带委员会(Blue Ribbon Commission)对美国董事会状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公布了其调查结果,强调外部董事的作用。在此之后,独立董事制度倍受重视,三大交易所也推出独立董事的新标准以促进其作用的发挥。据经合组织(OECD)1999年的统计,美国独立董事人数已占董事总数的62%。在英国,独立董事制度也迅猛发展,据OECD的统计.英国独立董事已占董事人数的34%,其他一些国家例如比利时,法国等也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20.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受经济市场环境、制度等影响,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现存问题的分析,如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存在缺陷,激励机制不健全、权责不统一,提出了建立独立董事托管制度、完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健全独立董事约束机制等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