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加强金融创新,深化资本市场发展,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未来更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本文从我国金融创新既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如何实现其发展的策略,希望能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加强金融创新,深化资本市场发展,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未来更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本文从我国金融创新既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如何实现其发展的策略,希望能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红 《中国市场》2012,(18):61-63
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金融改革需要通过创新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最佳渠道。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转型期进行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必要性基础上,提出经济转型期我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关键点为:产品创新及其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类型及其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娄昂  孙忆 《中国市场》2013,(25):54-57
金融创新是中国崛起的核心力量,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交易所作为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在金融创新大潮中同样肩负着自己的使命。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定位于构建"交易所的交易所",把金融创新落到实处,构建起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间、国内资本市场间及金融与文化领域间三座桥梁。本文立足改进后的创新动力模型,全方位分析金融信息交易所的创新条件和创新点,并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商》2015,(40)
2013年始,我国金融创新与改革的步伐加快,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金融创新与改革。"制度改革论"的创新理论对我国的金融创新与改革有着启示作用,资本市场制度、银行制度与金融技术的创新也有利于我国金融产业的创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6.
早在1970年,Eugene Fama就提出在有效市场中,资本市场出现的任何信息以及波动都会迅速体现在股价当中。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创新展现蓬勃生机,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股价也伴随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吸收容纳着更多的市场信息,越来越成为投资者以及资本市场的管理者决策重要的参考。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从市场交易活跃度这一角度分析我国当前股价信息含量,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金融创新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联系。金融创新作为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我国产业升级产生的效应不容小觑。自贸区金融创新能通过利率创新、汇率创新、资本账户改革,在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政府等载体的作用下为我国经济改革带来新动力。而在金融创新改革过程中又存在着诸多金融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资本账户风险、资产泡沫风险等。因此自贸区金融创新应兼顾创新与风险防范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快资本流动、推动技术创新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发展依旧存在着诸如缺乏顶层设计、转板通道不畅、金融创新乏力等问题,市场的融资能力也因这些阻碍的存在而无法有效地发挥。因此,完善运作机制和规范各参与主体、探索转板机制、加强金融创新才能充分地释放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9.
孙名扬 《商业研究》2004,(15):11-14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其中丰富证券投资品种、积极扩大金融产品创新成为构建资本市场体系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通过我国信托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可以对国民经济建设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绍波 《商》2014,(46):127-127
本文主要是研究互联网金融事业未来金融创新发展的新趋向,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它不仅有助于填补我国金融市场需要的空缺,而且还有助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响应了国家更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和推崇金融创新的总方向,切合我国进一步建设金融强国的总方针,以对相对应的创新模式进行监管和规范化为目标的基础上,对今后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动向及特点,对优化调整经济组成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都具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资本市场的静态竞争与动态互补关系。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及运用。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又为商业银行实施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转变了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和业务模式。最后提出,金融创新是实现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经验,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给世界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便利,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深化。在这一新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在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以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法国是世界上邮政银行业务发展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作为我国金融体制和邮政体制改革的产物,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独立的商业银行的姿态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应借鉴法国邮政银行的成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业务发展和创新,真正成为全能的现代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小企业融资体系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基础上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系统研究美国小企业金融体系的法律与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以及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创业投资市场,对于中国发展科技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创新之一,历经四十余年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日渐成熟.规模可与公司债市场匹敌。通过系统梳理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是美国支持房地产融资、解决贷款资金来源的盘活存量之道;利率市场化是资产证券化兴起的催化剂:信托法律关系的创新完善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大规模发展的必要条件;投资银行持续创新产品设计使其更能为投资者接受。这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寿险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一定影响,但没有造成全局性、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对我国寿险业来说是一个调整契机:业务结构调整应当突出寿险业作为提供风险管理和风险保障者安身立命的行业特性,引导行业首先要保持和发挥自身的行业特性,重回寿险业独立的核心价值定位;避免降息对利差损造成的风险;积极改变投资策略,减少资本市场风险带来的收益波动;加强监管,避免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中产阶层崛起与金融市场稳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惠好 《财贸经济》2004,(11):12-17
中共"十六大"以后,中产阶层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中产阶层是"小康"社会的主流群体,他们的崛起不仅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也将刺激社会购买力增长与金融市场繁荣,提高金融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金融创新,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扩大民间资本积累和活跃民间投、融资.  相似文献   

18.
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资本市场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相伴相生,脱离经济社会需求的金融发展会带来灾难;资本市场代表着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但诚信缺失和非理性因素也会带来市场失灵;金融危机对全球化时代的资本市场发展和监督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着市场发展水平不高、投资回报未能充分体现、法制建设和监管需要加强、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应该采取措施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场外市场建设;提高监管水平,改革监管体制;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强投资者教育;推动社会保障和养老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众多的决策者与学者相信外商直接投资(FDI)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实证研究结果却表明,FDI的经济增长效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并不明确,主要原因在于FDI效应受到东道国自身环境和条件(即吸收能力)的制约。东道国的金融发展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市场环境优化效应等机制对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影响。金融发展已经成为东道国FDI效应有效发挥的核心要素。也是未来FDI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运行中发生了债务性资金相对过剩和资本性资金相对紧缺并存的现象,要解开这一资金供求的"死结",必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既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有利于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市场机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避免三种倾向,即避免单纯追求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避免运用行政标准规范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避免由行政部门承揽市场微观主体的非系统性风险.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创新工程,它既要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也要进行市场创新和运作方式创新,还要进行产品创新和机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