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全球化思想。《帝国主义论》是列宁主义全球化理论的集中表达,列宁主义的全球化理论是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理论回应,对社会主义的重新定位是列宁全球化认识的重要前提,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必要性的一定认识是列宁全球化认识的重要方面,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全球化认识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是社会主义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创造性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俄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历史必然性。挖掘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时代价值,继承列宁的宝贵精神遗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转折,是列宁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和实践的开端,而后来的种种挫折和偏差,都是违背客观规律所造成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看.新经济政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现实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银行应该对整个国民经济发挥调节作用。这是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三十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银行并没有很好地起到这一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不承认我国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强调单一的计划调节,重生产轻流通,把流通工作和分配工作放在十分次要的地位。历史已经证明,这种状况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只有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地域性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是列宁所指出的"两制共存"世界历史时代的社会主义,这就是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现实社会主义是实现理想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理想社会主义即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邓小平在新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列宁这一理论思想,开拓创新,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了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商》2015,(39)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虽然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实施的,但是它对于落后的社会主义俄国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我国来说,也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很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一种发展和深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经济政策反映出列宁大胆探索,及时地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为我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其中列宁阐述的关于工农理论、市场机制的决策和观点,对于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苏区时期党对妇女问题的重视重视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列宁也指出“没有大批劳动妇女参加,”社会主义“事业是无法完成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非常重视妇女运动,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来认识妇女问题。中央苏区时期,各级政府更是颁布和实施了一系  相似文献   

9.
刘剑虹 《消费导刊》2009,(19):232-232
列宁第一个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其探索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的方法论思想。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具体形式,其产生有特定的主客观原因,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后来逐渐僵化和凝固化了,造成了很多弊端。我们可以从苏联模式及其根源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探索出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他的迂回过渡理论的核心和精髓。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的实践,是对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证明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曹艺凝 《商》2015,(1):122
纵观古今中外的发展历史,无论采用哪种治理方式的国家,都普遍存在着腐败的现象。因此,如何反腐倡廉就成为古今中外思想家、政治家和领导者一直在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把无产阶级的领导者列宁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廉政思想加以联系进行分析。他们反腐和廉政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和深刻,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列宁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学说。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突破。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也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学说及其实践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全面改革开放。结合我国当时国内现状和国际形势,邓小平同志在列宁新经济基础上对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认为改革开放是最好的经济建设手段,改革开放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有效地利用资本主义优异成果来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本文结合列宁新经济建设观点,从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发展的方向提出改革开放来论述邓小平同志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从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困难的任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方面、重视市场作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益的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利益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列宁晚年认真思考了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建议和设想,这些思想被后人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他在晚年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就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如何加强(?)的自身建设问题做出了卓有建树的理论创造与实践探索。"政治遗嘱"中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深刻论述和创新性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联共(布)党内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展开了十分尖锐的斗争。斯大林继承列宁的遗志,领导全党坚决捍卫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胜利的学说,并根据这一学说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正确路线。以托洛茨基等人为头子的反党集团,代表国内外剥削阶级的利益,疯狂反对党的列宁主义路线。这场斗争在对外贸易领域内也有着明显的反映,反党集团竭力反对为加速实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刘俐 《中国市场》2008,(44):138-139
德育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大课题。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德育地位正在得到改善。作为教师,在新的形势下,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知荣辱。同时在德育教育中树立"不成才,要成人"的思想观念。本文从如何强化德育工作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建设美好心灵的角度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技校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邓小平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这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比较这两场改革,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新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学成 《市场论坛》2008,41(5):89-90
从1922年12月23日到1923年2月9日,列宁在患病期间曾就新生苏维埃俄国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农民问题是他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他专门口述了《论合作制》,探讨了落后国家如何组织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列宁《论合作制》中的重农思想,然后简要地回顾了30年的农村改革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只有深化"能够让收益和代价对应起来"的农村改革,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道,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9.
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必先认识社会主义;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原教旨社会主义提高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新的认识水平,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把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加关注民生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有关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争论从未停止,如何评价苏联模式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如何正确的评价苏联模式、正确的认识我国建国初期所走的道路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将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对苏联模式进行正确的评价,找到苏联最终走向解体的真实原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另一种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