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洋 《商》2014,(13):156-156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地区区域经济与城镇化之间的不匹配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削弱了地区持续发展的潜力。本文对于新疆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基础之上对于新疆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操小龙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7):118-119
我国的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0%,经济相对落后、城镇化程度不高是其共同的特点。在山地发展区域经济,推动城镇化建设,要根据其地域特点,对相关因素进行利用和改造,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互动机制,通过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在此进程中的作用来推进两者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3.
邓伟 《商》2014,(11):228-228
近年来,城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十八大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很多学者都对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入手,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探讨四川如何利用新型城镇化迈向经济强省。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家推进农村向城镇转变的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发展为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城镇化的意义,探讨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推动城镇化的进程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在新阶段的全新发展模式,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动力”,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均有着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不过当前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还存在些许问题,需要尽快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本文就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湖州市织里镇是浙北的一个普通小镇,但却被誉为湖州市最有活力的小镇,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中形成了以市场发展、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升级、市场繁荣的良性发展之路。本文分析了区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中的聚集经济理论、作用机理及互动模式,提出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结合当地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品牌》2019,(11)
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所以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必须要客观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效应与影响,以找准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沈明涛  朱乔 《商业科技》2014,(8):119-120
在中国,县域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促进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的贡献是主要的推动因素。发展工业经济是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适度转移农村剩余农动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起到了决定作用。工业经济的发展能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探讨在城镇化进程中沿海地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其中入境旅游发展对空间城镇化的作用程度明显大于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的作用较入境旅游大;经济城镇化对沿海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大于空间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对于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提高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入境旅游业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主要通过空间城镇化的演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内旅游业主要通过经济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财贸研究》2020,(3):43-48
通过深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与外部发展环境,结合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弱,内部发展差距大,产业升级空间大;外部有多个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环绕,是区域经济的洼地。在区域特征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区位优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也存在行政分割严重的问题。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导向,从经济主导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动力,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转变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区域空间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步入了经济新常态,国家顺势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同时在2014年中央将安徽省设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省份,为安徽发展创造新的动力。基于此重点探讨了2016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镇化效率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据此有针对的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及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对所有区域的城镇化均有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影响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如果能协调发展,则会加快城镇化;反之,则会迟滞城镇化。  相似文献   

13.
张志强 《中国商论》2021,(8):168-170
伴随农村居民持续向城镇涌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亦持续向城镇区域开始汇集,构成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圈,进而推动城镇持续发展,即非常典型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在20世纪末期,中国就已开始推行城市化发展,无论是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上,或者在科技和经济水平方面,城镇化发展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催化剂。故而,本文简要阐述了城镇化建设的涵义与发展历程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并提出城镇化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县域经济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踏上了全面建设现代化新的赶考之路。县域经济全面开花在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国际皮具箱包博览会一向是当地的"盛事",能吸引数百家国内外皮具箱包玩具制鞋行业的企业前来参展。  相似文献   

15.
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发展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焦点所在,与此同时,城市公共财政职能的完善、财政制度的协调亦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陕西,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区域。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机遇,同时还是挑战。陕西应把城市圈经济作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模式,通过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动力、空间和资源,从而实现陕西经济的跨越式、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改善了内部经济圈与外部的交流条件,加快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循环,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开发和建设,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公路交通建设在提高地区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建设及物流发展等方面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七大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萌 《商场现代化》2006,(36):217-21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区域间经济合作与地区分割、地区封锁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与地域文化发掘及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中大量的投资与科学性长期规划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程度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与体制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与政府职能不清,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国家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商》2015,(29)
我国疆域广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一情况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是对于农村区域经济来说,其呈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受到了极大的组织。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整体水平偏低,政府农业政策倾斜、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各种问题。文章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对推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是我国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路径,建设我国区域经济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良性互动,以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转型,以产业转型带动新型城镇化.通过研究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互动机制,分析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业转型发展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良性互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