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主要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SO2、烟尘和氮氧化物。这与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而CO2的排放与能源结构、消费量和能源效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随着城市机动车的增加,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使能源污染的经济成本逐年增加。应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充分利用环境标准推动能源技术进步、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2.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经济的命脉。生物能源是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传统石油燃料的绿色可再生新能源,但其污染排放及社会责任问题日益严峻,所以,开展对生物能源企业污染排放及其社会责任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生物能源企业的概况;其次给出了生物能源企业污染排放的现状;然后分析了生物能源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生物能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能量的物质资源。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来说,我们可以把能源分成两大类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传统能源大多是不可再生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大多会产生严重的污染。相对传统能源而言,新能源是种绿色能源,污染少,很多都是可再生能源。现如今,新能源的开发已经是各城市重视的问题。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带来了新问题,企业云集,缺乏有核心竞争力企业,产业污染严重,缺乏关键技术,产业人才的缺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搭建规范产业体系,打造国内知名新能源企业,生产技术创新,最大程度减少污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人次培养制度,增强研发能力等方面着手,探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对能源结构、交通模式与雾霾污染的关系展开分析.实证显示,雾霾污染区域特征明显,主导东、中、西部地区污染的因素各不相同.对中、西部而言,能源结构是关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造业集聚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损人利己"效应;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通过国际间横向对比发现凡是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国家,都同样存在雾霾污染严重的问题;三是产能过剩加剧了污染.对于东部而言,交通拥堵以及来自邻近地区的影响是其高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污染的治理需要联防联控,而在东部地区,打破省域行政界限实现市级层面的联合防控则更为有效.短期看,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劣质能源的使用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的中长期布局规划至关重要;而长期看,发展清洁能源相关技术则更具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明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我国的能耗能大部改成环保清洁能源,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根本改变的可能,因此在当前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能源枯竭的严峻形势下,研究和发展环保新能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以开发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污染排放数据库,考察区域性开放性政策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开发区设立显著降低了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且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其他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前端控制和末端处理是开发区设立促进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企业内前端控制主要源自重污染能源使用减少、清洁能源使用增加以及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企业内末端处理主要是由于开发区设立增强了企业污染处理能力、提高了企业污染处理率、增加了企业的污染处理量。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高生产率企业或行业研发密集度较高的企业,开发区设立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汪明 《江苏商论》2012,(4):158-160
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能源消费互相制约。以2003-2008年我国的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和能源消费指标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环境质量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炭、原油、汽油、煤油和燃料油对环境的污染比电力和柴油大,可以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来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毫无疑问,当今全球发展与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是紧密相连的。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环境及其污染程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1世纪初,燃料和能源资源严重匮乏。在世界能源生产中,基于有机原料的传统燃料占86%,核能燃料占6%,水电能源占7%,其他能源占0.5%。而由于每年能源需求的增加,传统能源日趋枯竭。  相似文献   

9.
加强烟尘治理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鼓励企业开发和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清洁能源,对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要强制推行清洁能源,有效控制煤烟、油烟等污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新上污染严重的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破坏;加大燃煤锅炉治理力度,取缔露天明火烧烤,消除燃煤污染大气;在煤炭管制上下功夫,强化煤炭管制,加大查处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环境保护的贯彻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的供应和有效利用。而我国目前由于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污染成害,能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突出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能源的缺口较大,每年约有6000万吨标煤,占生产总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投入产出的我国能源消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但其背后高投入、高污染的能源消费方式使得我国的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问题愈加突出。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消费现状进行分析,融合技术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方法,揭示出我国能源消费面临着供给不足、效率低下、污染严重三大问题,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尽量减少能源消费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学校和企业合作能创造巨大效益。能源紧张的形势日益明显,很多能源在使用中都会造成污染,人们开始渴望清洁能源,而光伏太阳能是当今清洁能源之一。高校、职业学校需要依靠培养人才提升自身竞争能力,与光伏企业合作,是实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世界银行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能源需求和减少污染的需要,使得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一个重要目标。这个项目的基本理念是增加对风能、小水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商业化利用,帮助满足快速增长的居民、农村和企业用电需求。——世界银行资深中国能源专家诺尔丁·贝拉  相似文献   

14.
晓青 《市场研究》2010,(3):22-27
<正>汽车工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的经济支柱和人类密不可分的伙伴。在节能减排成为首要任务的时代背景下,使用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已成为能源消费产业必然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交通领域的能耗和污染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很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趋紧迫的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口号。这一新要求是直接针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速快、效率低、污染重、温室气体排放高、能源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能源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走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虽然目标已经明确,但什么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历史上有哪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未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有何种借鉴意义?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可能方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可再生能源与常规化石能源两类能源的利用会产生不同的外部效应。相对于常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由于其可再生性以及污染小和减排效果好,其外部效应呈现正向外部效应,而常规化石能源则呈现负外部效应。但由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较大,在其推广使用过程中经济效益较差。为克服这种困难,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外部效应矫正理论,政府应加大干预的力度,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利用。  相似文献   

17.
余冰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0):37-38
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大气粉尘污染、减少噪声污染和下水堵塞等方面,论述了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粮食干燥行业能耗大、污染重。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粮食烘干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粮食烘干热源现状,分析了生物质能源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一、开发可持续能源是江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需要的。而可持续发展,必然需要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传统的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化石能源本身也面临着日益枯竭的匮乏,这表明传统的依靠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能源革命迫在眉睫,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新能源应用而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能源革命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支持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能源需求和减少污染的需要,使得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一个重要目标。这个项目的基本理念是增加对风能、小水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商业化利用。帮助满足快速增长的居民、农村和企业用电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