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4 毫秒
1.
2011年,“中国远洋”因亏损百亿而成为2011年度的“亏损王”,2012年半年报公布,其48亿元的“窟窿”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本文分析认为“中国远洋”如此巨亏,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宏观因素的影响,而在于其在全球航运市场低迷下不合时宜的资本扩张、违背财务基本理财原则、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等.  相似文献   

2.
《新财富》2013,(6):40-55
2000年,中远集团就制定了跻身世界500强的目标。在中国经济粗放型高增长的推动下,千散货和集装箱航运的快速“上规模”令中远集团得偿所愿。2007年,中远集团倾力打造资本平台——中国远洋。虽然干散货和集装箱航运让中远集团的经营更上层楼,但由此形成的粗放型扩张模式也为其今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为了实现在高收入规模上的继续增长,中远集团选择一味扩张干散货和集装箱两个航运船队,结果是上市5年融资过干亿的中国远洋频繁“触礁”,业绩惨不忍睹,三度成为A股“亏损王”。  相似文献   

3.
上百亿亏损,董事长魏家福给出了十六字解释:"供需失衡、运力过剩、成本高企、行业亏损。"中国远洋业务庞杂,但是,简单对标,实在难理解,为什么就单单中国远洋亏那么多?  相似文献   

4.
周忠辉  戴雪琼 《商业科技》2013,(28):191-192
2012年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继续处于下滑阶段,我国航运行业经营面临严重的困难。中国远洋继2011年巨亏104亿人民币,2012年更是亏损95.6亿人民币,成为我国“A股亏损王”,给我国资本市场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试图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我国航运业如何规避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进行研究,给我国航运行业顺利度过周期性金融危机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2月18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运集团重组整合而成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远洋海运”)在上海宣告成立.两家央企合并之后的新集团总资产规模达到6100亿元人民币,员工11.8万人,在体量上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航运集团.在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当下,两大航运集团的合并在海事界引起广泛关注.业内人士关心的是,两大集团原有业务如何整合、合并会给海事界带来哪些影响、这家新诞生的航运“巨无霸”能否摆脱业绩亏损的泥潭?  相似文献   

6.
财务困境有时也被称为财务危机或财务困难,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数量在不断攀升,如何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远洋在全球航运业处于领先地位,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却在2011年,2012年因为连续两年亏损而被上交所"戴帽",成为A股市场上最大规模的ST公司,自身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本文对中国远洋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其2013年-2016年为走出财务困境所采取的对策展开了研究,并由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上市公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2003年的4月11日,在连续两年的亏损之后,小鸭电器终于难逃一劫,开始戴上“ST”帽子。做梦都想成为“白天鹅”的小鸭电器(000951),在经过上市后的几年扑腾之后,反而每况愈下,成了不着一羽的“丑老鸭”。  相似文献   

8.
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控”)原名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远洋”),2005年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团”)发起设立,所发行的H股(01919)和A股(601919)先后于2005年和2007年在香港联交所和上交所挂牌,此后数年充分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洗礼,业绩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2016年,根据国家整体规划,中远集团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国海运”)合并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远洋海运”).  相似文献   

9.
据媒体报道,“500强亏损榜”,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最新缩影。统计显示,“世界500强”榜单中一共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现亏损,其中中国企业独占16席。大而不强的关键症结,就是产能过剩、同质化问题严重。深陷同质化困局中的“中国制造”如何突破?一个正在酝酿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正在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市场周刊》2014,(9):53-55
如果今年亏损3亿。昔日白酒明星企业一水井坊将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第一家ST公司。一度“逆袭”行业老大茅台、五粮液的水井坊。不仅没有顺利成长,反而成了行业的落跑者。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品牌上存在“伪高端”嫌疑,在产品体系上过于单薄。在渠道上忽视经销商利益,在团队管理上缺乏稳定。  相似文献   

11.
《新财富》2012,(3):50-53
2006年6月,辽宁方大“蛇吞象”并购困境国有上市公司★ST海龙,掀开了“方大系”在A股市场纵横捭阖的帷幕,如今,方大炭素(前身为ST海龙)已成长为规模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炭素企业,辽宁方大持有方大炭素的股票市值已过百亿,回报超过20倍,创造了一个“点石成金”的神话。而当年“方大系”并购★ST海龙时一系列精妙的运作,至今仍然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锦其 《浙商》2008,(11):92-92
2008年4月12日,中天建设集团荣获“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与中国远洋集团一起,成为本年度获取该奖项仅有的两个内资企业。  相似文献   

13.
企业看点     
《中国对外贸易》2013,(5):86-87
11家上市央企巨亏400亿部分公司股价最高跌九成随着2012年报的集中披露,部分上市央企亏损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在已经2012年报央企中,有11家亏损共计约400亿元之巨。当中,仅中国远洋、中国铝业和中国中冶三家公司就分别亏损了95.6亿元、82.3亿元、69.5亿元和41.57亿元,合计接近250亿元,和355家创业板公司去年全部净利相当。继2011年巨亏104亿元成为"A股亏损王"之后,2012年  相似文献   

14.
《大经贸》2008,(8):63-63
“2008亚洲海运贸易奖”(Seatrade Asia Awards2008)评选结果近日在新加坡隆重揭晓,中国远洋凭借对母公司干散货船队的成功收购入围“年度最佳交易”奖。  相似文献   

15.
甄岩 《浙商》2010,(10):86-87
尽管*ST百科(600077.SH)2008年、2009年业绩连年亏损,公司股票名称也因此被“披星戴月”,但这并不妨碍控股股东百科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百科投资”)在此间赚得盆满钵满。笔者按照相关数据粗略计算,自2005年起逐步成为当时仍名为“国能集团”的’ST百科实际控制人,直至今年将正式退出的5年之内,百科投资及其百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百科实业”)通过股权腾挪,  相似文献   

16.
苏渝 《商界》2008,(4):59-61
不怕亏、亏不怕、怕不亏是一个违背常理的悖论,但被中国股市演绎得十分正常。带着亏损瓜皮帽的ST板块,却是2007年涨幅最强势的板块。2008年,ST板块中依然存在太多机会。  相似文献   

17.
“Survivor is the winner”是魏公布巨亏业绩时说的唯——句英语。 继2011年巨亏104亿元之后,航运低谷中挣扎的中周远洋中报再度报亏48.7亿元。在业绩说明会E,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说的唯——句英语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分析ST上市公司与对照公司1999—2003年资产减值行为,可以发现ST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模式。ST上市公司在被ST前,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如果不得不披露亏损时,又会利用较高的资产减值进行巨额冲销。  相似文献   

19.
紫光困局     
清华紫光自1988年创办至今已有14年了。1996年拥有“自己”的扫描仪品牌,1999年A股深圳上市,2000年收购湖南古汉,“形势一片大好”。然而高成长性的发展机会掩盖了管理、规划上的缺陷而造成的假象,清华系现在最怕的莫过于始终高悬在他们头顶的那顶ST帽——2002年三季度,紫光古汉每股收益亏损0.0175元,而清华紫光每股收益仅0.025元。  相似文献   

20.
TCL“招魂”     
桓楠 《商界》2007,(1):140-145
当联想、海尔、华为、格兰仕的国际化初步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曾经被视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的TCL却越来越难以走出亏损的泥潭。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九个月扭亏”、“鹰之重生”等一方面是李东生对国际化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TCL背水一战的誓言。止血的效果依然需要再观察,未来的ST似乎也在劫难逃。面对“死亡之谷”,TCL如何走出国际化困境?TCL如何实现真正的“鹰之重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