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商》2015,(29):72-73
城市群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经济单元,也是城市运作、组织、管理甚至竞争的空间载体。本项目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拟采用"空间特征分析-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空间效应测度模型-结论与讨论"的分析框架,首先从城市区位势能、城市—中心地引力、作用通道三个方面阐述城市群空间效应动力结构和形成要素。其次,以城市群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为理论依据,建立城市群空间效应的测度模型。最后根据测度模型对不同城市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从宏观尺度识别不同城市及其中心城市经济空间效应,揭示城市的区位本质,比较不同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性,以期刻画城市—中心地城市地域系统的空间联系体系。  相似文献   

2.
现代经济发展与物流行业密不可分。本文基于空间视角,旨在探讨城市群之间的区域物流网络与经济发展的联系。首先,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多项指标数据,构建了城市物流综合质量评价指标。其次,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综合物流质量进行测度和排名。最后,运用引力模型,探讨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物流联动和物流网络特征,并从空间视角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发现经济发展与物流水平密不可分,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强。因此,政府应重点加强城市之间发展的平衡性,提升城市间的物流可达性,突破区域协同发展的壁垒。  相似文献   

3.
基于扩展Solow增长框架,本文采用空间Durbin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40个城市2001-2012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人力资本和FDI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其中FDI的效应有增强趋势,但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控制空间效应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增长依然具有β条件收敛趋势,但收敛速度较慢;城市间增长存在显著的且随时间增强的空间竞争效应即负的空间外部性, FDI的进入加剧了这一效应;劳动力增长对本地城市增长影响不显著,但存在正向空间外部性。上述发现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对城市建设的有益之处在于它可以很好地了解各城市间的发展情况,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城市与城市间城市群的形成。通过以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构建和引入引力模型公式及断裂点公式,再通过ArcGIS对吉林省城市结构的分析,从而得到以下结论:吉林省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长春市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确定,刚具备发展省内城市群阶段,还有些边缘城市的发展缓慢。研究结论对吉林省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现实需求下,建设统一大市场是提升城市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2-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生产率的规模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具有显著的城市规模异质性;第二,对城市规模高于门槛值的大市场而言,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生产率关系呈现“倒U型”特征,小市场则与之相反。基于此,应正视城市群“虹吸效应”和“涓滴效应”、鼓励城市群内部城市走差别化效率提升道路,以实现城市群发展质效提升。  相似文献   

6.
王东东 《商业时代》2015,(11):133-134
郑州等九城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区。中原城市群九城之间簇群融合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但同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提出要强化郑洛双核效应、培育新的一体化城市、完善领导体制、推进公共事业一体化、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来推动九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进引力模型,量化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空间网络结构以及13个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和不均衡特征,并逐渐呈现多中心发展趋势;该城市群整体网络联系由京津向周边城市逐渐衰减,且具有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整体网络联系紧密,各城市间吸收、传递功能显著增强,但更多依赖北京和天津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群内部城市联系强弱存在明显不均匀特征,具有一定梯度层级。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京津冀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将经济周期空间溢出用于解释1987—2011年期间中国省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变化,研究发现:省份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并且会通过周期空间溢出放大经济波动和形成周期协同。由时滞效应引发的周期协同在很大程度上会掩盖由空间溢出引起的周期协同。国内贸易作为省份间的风险分担途径之一,有助于平抑其他冲击引发的经济波动。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增强,有必要进一步鼓励扩大国内贸易规模。  相似文献   

9.
胡玉莹 《商业时代》2011,(36):35-37
本文突破以往对区域物流的传统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空间统计模型从空间维度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发展的空间布局演化过程与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经历了由随机分布模式到存在空间关联模式演变的历程,且以上海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显著;但南京的物流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与周围城市之间也存在替代性竞争,物流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10.
在引力模型框架下,将城市间物理距离改进为基于交通时间和货币上的相对距离,构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计算2012年和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及旅游影响力,并运用ArcGIS10.2软件对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旅游经济联系格局从以北京为中心的"单中心放射型"演变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双核心网络型";北京的旅游影响力在京津冀城市群处于绝对优势,天津次之;河北省主要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以及各城市的旅游影响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巨大上升空间。京津冀三地应联动整合旅游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大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建立区域旅游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平台使旅游发展低阶梯度地区能够直接承接高阶地区的前沿旅游创新成果;在政府引导下通过促进行业协会、旅游龙头企业、旅游相关企业之间的对接与合作,发挥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丁梅  张贵  赵久林  程鹏 《中国市场》2011,(36):96-97,102
随着当今世界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水平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各种理论,围绕城市化的内涵、动力机制、路径以及发展阶段,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密切关联,城市发展必须与产业发展协同演进,城市化的实质是产业要素在空间的聚集和重新组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素的每一次流动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空间分工,并各个区域形成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同时区域的物质和社会空间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尝试利用经济实力、非农业人口、科技就业人数等指标对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引力模型及经济隶属度分析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期能够为更好地建设北部湾城市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罗弘毅 《中国市场》2014,(12):113-116
发展聚集经济圈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聚集经济圈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依赖于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功能定位和交互关系,城市群通过在政府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逐步释放经济效应,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测算方法,度量武汉城市圈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揭示武汉城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索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4.
江苏依托区位优势、交通布局完善与产业发展高端,当之无愧的成为国内经济发展处于前列的省份。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的"扬子江城市群"区域,涵盖了沿江八大城市,可以说该区域城市群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江苏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及水平。结合扬子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扬子江城市群创新发展需要城市群之间城市功能共享、城市产业布局、分工协作、一体化发展、产业群培育等,发挥其相互渗透的作用,从而产生合力共同影响城市群的发展。建议要努力实现融合发展、聚焦发展、延伸发展、共享生态发展以及特色联动发展,将扬子江城市群打造成为具有长三角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5.
马荣  伯娜 《财贸研究》2023,(4):69-82+110
基于2010—2020年中国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均能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质量,行政管理支出作用不显著;(2)各项财政支出对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异质性,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对非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强,节能环保支出对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非中心城市作用不显著;(3)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节能环保支出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社会保障支出则会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集群内部的产业种类日益丰富,内部细分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日益强化。本文基于雅格布斯外部性理论和我国的发展现状,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部,细分产业之间协同创新效应的理论机制和现实路径,即通过技术融合和产业链融合产生协同创新效应;而后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对此协同创新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验证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细分产业间,存在协同创新效应。未来我国可以通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加强集群内部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来进一步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7.
郭欣欣 《中国电子商务》2014,(6):229-229,231
伴随着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企业与产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上升到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了各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关联发展和集聚现象和趋势,也就是所谓的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相互促进逐渐融合为统一的经济体.由于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条件的差别,也造成了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关联发展程度的不同.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一体化的程度有待提升,群城内部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体系尚不完善,区域内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差距逐步拉大.产业集群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发展程度和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群的发展程度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产业分工的意义和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荣利 《商场现代化》2007,(20):252-253
城市群产业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城市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产业分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带来整体功能效应,增强了城市群的竞争优势,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如果应对不当,城市群产业分工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建设与服务水平、人的发展程度和产城人三者互动程度等四个方面,构建湖南省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湖南省各个市、州2008年~2013年的产城融合度进行具体测度。结果表明:一是湖南省各个市、州的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耦合协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株潭城市群耦合水平高,湘北、湘中、湘南城市群居中,湘西城市群较低;二是湖南省各个市州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不协调,突出表现在二者之间耦合效应强度偏低,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之间不均衡;三是湖南省有些城市的产业集群得不到发展,或者是有些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导致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耦合过程中协调效应并没有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20.
成渝两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差距,而作为区域间联系密切、产业关联程度高,且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重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重庆、成都和巴蜀平原是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成渝两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产业联动效应,且具有明显互补性。本文通过对成渝地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执行的情况,以产业协同为依据,探析其发展现状,评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水平。以对优化新区产业协同,带动地区发展并最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出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