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互惠是人类合作关系的基石,国际贸易协定将之作为基本原则原因正在于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互惠虽未得到明确界定,但却被公认与最惠国共同构成其两个基本原则,互惠是双边谈判的动因和策略,最惠国则是双边谈判成果多边化的实现机制。与最惠国的有条件性和无条件性相对应,互惠有特定和一般之分。由于一般互惠缺乏严格的减让对等和利益平衡,多边贸易体制始终是特定互惠和一般互惠的混合,并在对发达成员、发展中成员和"非市场经济"成员分别强调不同互惠待遇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三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WTO体系下欧盟现行普惠制合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欧盟普惠制中的"鼓励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管理的特殊安排"是否符合WTO的规定,一直存在着争议。欧盟关税优惠案的上诉机构在对"授权条款"进行解释后,认为普惠制必须符合"授权条款"中"普遍的、非互惠的、非歧视的"要求。从"非互惠的"角度对"鼓励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管理的特殊安排"中所附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些条件违反了"非互惠的"的要求,进而违反了授权条款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互惠原则作为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适用中仍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尤其是在两国之间尚未存在承认与执行对方法院判决相关国际性条约的情况下,互惠原则可谓是一份外国法院判决能否得到承认与执行的决定性因素。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制度在中国—东盟的各国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其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此情势下,互惠原则的适用便成了首要考虑的因素。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提出之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应当以此为契机,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发挥互惠原则中的礼让精神,将"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理念与互惠原则的适用充分结合,积极推动推定互惠的适用发展,进而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法院判决相互流通,也有助于提升各国间的国际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4.
积极互惠与消极互惠是互惠行为中概念相对的重要组成,文章从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出发,比较其对两种互惠行为的影响,并以组织认同、关系认同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中介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升员工的积极互惠,降低员工的消极互惠,而积极互惠与消极互惠也并非负相关。此外,尽管组织认同、关系认同分别发挥了中介作用,但当整体考虑时,在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与积极互惠间,由组织认同发挥中介作用,为部分中介;而在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与消极互惠间,由关系认同发挥中介作用,为完全中介。说明同属互惠行为,积极互惠、消极互惠存在不同的前因机制;同属认同,组织认同、关系认同存在不同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对于集体主义下的管理实践,尤其是对组织内互惠行为、认同现象的整体性思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易军 《江苏商论》2011,(12):12-15
通过个案观察和亲自参与的体验,作为他者的"我"对赶集的交易习惯法进行"书写"和叙事,揭示出内藏于特定空间内的地方性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交易习惯形成的互惠,实现农村经济秩序的内在整合。交易对象在此就是一种秩序的象征和互惠的符号,农村的交易习惯就是在赶集交易中生成和运作的。  相似文献   

6.
廖凡 《国际贸易》2007,(6):62-65
编者按:互惠原则是以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成员国在关税减让及履行其他WTO义务方面的对等性和相互性.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多边贸易谈判议程的操控,广大发展中国家难以从形式上的"互惠"中真正获益.  相似文献   

7.
国家旅游局确立的"游客为本,服务至诚"这一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以游客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需求变化、旅游者队伍以及旅游者消费都影响甚至决定旅游业发展及其综合效益的实现;同时它也是利益相关者互惠互生的价值观,在其指导下,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形成互惠互生的关系网络,唯有合作才能共赢。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确立服务操作规程和以"游客满意度"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培育和践行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能引导人们在旅游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8.
营销理论界对互惠性交换的研究并不多,而此种交换又是人类社会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回顾互惠理论发展后,试从售前服务这一方式切入,探求互惠规范在营销中实现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运用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基于农户的"理性人"假设,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互惠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其发展的关键在外部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影响而并非农户本身。  相似文献   

10.
张晓莲 《商业时代》2012,(14):16-18
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和谐离不开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公平、互惠与合作。但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是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建立在行为经济学基础上的公平互惠理论,强调了有限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公平和互惠偏好,从这种社会偏好出发,可以探究社会和谐经济的内在机理。本文从思想的产生、理论的形成以及模型的构建对公平互惠偏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互惠偏好及其与制度共生演化为切入点,反思现有知识生产激励锦标赛模型对知识生产者互惠偏好演化路径的影响,揭示导致知识生产激励扭曲的偏好根源,提出必须根据当今团队知识生产的特点,建立与互惠偏好相融合的知识生产激励制度,使互惠偏好在知识生产合作中得到强化,促进知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知识生产的和谐可持续。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定性及定量方法,探讨了中国情景下感知激励对员工战略共识的影响机理。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员工感知激励的4个维度中,内在激励、互惠激励与员工战略理解显著正相关。但对于员工战略认同和员工战略承诺,薪酬激励、内在激励、互惠激励与声誉激励均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员工工作卷入在内在激励与员工战略认同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内在激励与员工战略承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时,员工工作卷入在互惠激励与员工战略认同、互惠激励与员工战略承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暖春之旅     
5月暖春之旅在中日关系"破冰"、"融冰"、"迎春"之后,胡锦涛主席5月开始了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年来首次访问日本。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之际,这两个东亚大国之间的关系有望走出此前几年的困难期,进入建立互信、战略互惠的稳定阶段。中日关系从冬天走向春天,从安倍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品牌比喻成一支弹簧,品牌和客户两个层面之间对等互惠的交互作用,决定着弹簧的弹性营销人做品牌策划时,往往会用到"定位"这个工具,但是笔者看来,"定位"最大的贡献在于强化品牌在消费群体中的基本认知,而对于打造"品牌弹性"贡献较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接轨,部分企业为获得需要的人才,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并建立合作长效互惠机制,但是在实际的合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必须将其清楚分析出来,才能使校企合作长效互惠机制得到有效的实施,实现企业获得人才,学校输送人才的目的,实现两者的互惠共赢。本文主要对高职校企合作长效互惠机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合作长效互惠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广西桂西南地区具有边贸发展基础良好、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地理区位同越南多省区接壤便利、恰逢东盟博览会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积极发展的有利时机等优势。文章在阐述了合作竞争概念的基础上,借鉴生物学"共生"的理论本质,分析了目前桂西南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桂西南区域旅游"互惠共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设想及策略。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市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构建"三个适宜"文明城市的同时,也要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哈尔滨市的重要经贸伙伴日本在环境保护领域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促进与日本在环保交流机制、资金使用、民间组织、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促进双边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也能满足哈尔滨市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推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利他行为从利己的"功利"动机考察,主要是交换互惠和需要的驱动,从利他的"善"的动机考察,分为道德和同情心。探析其行为动机,不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结果的利他性和最终对其人道主义情怀的赞扬,更助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科技转让集锦》2008,(4):130-130
实训基地具有教育、专业培训、社会服务和科研及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相对稳定、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互利互惠,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为了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并举的实训基地,应结合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遵循市场规律,本着"自愿、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采取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