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子银行代替传统商业银行行使信用创造功能,为满足社会创造货币资金融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在银行业务与监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式影子银行帮助了大量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力,容易造成金融风险累积。我国应建立健全影子银行监管机制,促进中国式影子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子银行逐渐发展壮大,其"信用创造"功能及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建立S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信贷渠道的影响有限,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对此,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测与引导;货币当局应扩展宏观观测指标,并加强价格型调控;央行应规范商业银行行为,提供融资便利,以便发挥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正向影响,减少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姚静娟 《现代商业》2013,(36):29-29
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是商业银行顺应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挑战的银行战略转型选择,其表内影子银行模式加大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资本脱实向虚的经济风险,对央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带来较大挑战。本文旨在对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未来业务创新的方向和监管思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有着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基本功能,在本质上与商业银行发挥着类似的作用,难于受到监管,因为其缺乏资本充足率保证的硬性规定,具有较高的风险隐患。在对影子银行的由来和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凭借资产证券化影子银行可以将信用风险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由于逐利性的驱动,影子银行可能导致信用泛滥;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放大了金融风险。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一直游离于央行的监管之外,成为不受政策监管的灰色地带。它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央行宏观调控效果一再削弱。因此,结合国外对影子体系的分析,我国应培育影子银行健康成长的环境,引导其发展方向,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规。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5,(11)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的存在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现象。我国是新兴经济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客观上给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快速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影子银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一系列问题可能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隐患又不容忽视,加强与创新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与治理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系统作为一种信用中介机构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它的存在可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并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但它也存在监管套利等系统性风险,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负面影响。为此,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发展情况、特点进行梳理;其次对影子银行发展中主要风险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中介业务(FSB,2011)。金融危机的爆发展示出影子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影子银行监管问题引起各国关注。目前,各国学者多以美国为例从监管缺失状态下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切入,认为政府应当降低影子银行乃至金融领域的杠杆率。在这种呼声下,以美国为首的危机受灾国采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试图以经济杠杆的升高换取金融部门的杠杆下降。结果,影子银行的监管不仅未得以解决,反而引发了全球经济去杠杆浪潮。在此新背景下,影子银行的监管再次成为各国政府的挑战,中国也不例外。而当前各国学者大多从美国、欧盟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改革入手,进而分析本国影子银  相似文献   

8.
《商》2016,(2)
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不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的模式也各有差异,与美国以证券化主导的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相比,我国的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主要依托传统商业银行。本文在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是由金融创新、监管套利、信贷需求、货币政策频繁波动共同推动的,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不可否认的正面、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风险的积聚。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错配、期限错配、信用错配以及高杠杆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金融体制,导致影子银行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风险、地方政府风险紧紧挂钩,三者之间存在风险相互传导的可能性。对影子银行风险的防控应秉持“疏堵并举”的原则:建立影子银行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隔离;谨防地方政府利用影子银行过度融资、投资的冲动;在继续微观监管的同时,建立适应于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积极推动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2)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脱离了传统的宏观政策调控范围,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相关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情况及其信贷创造的特点,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商》2016,(10)
影子银行已经发展了40多年,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但直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学术界和金融监管当局才开始重视对影子银行的研究。本文对影子银行的现状从定义、信用创造、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6)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人们对影子银行的关注度逐步升温。这种连接了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桥梁,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融资贷款中介功能,监管却游离于货币当局传统货币政策之外的新型经济体系,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阐述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情况,探究影子银行的发展缺陷,分析影子银行的监管缺陷,并为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建议。得出如下结论:影子银行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新的能量,中国应以加强监管与放松管制并行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冲击,并针对中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发展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以及货币政策目标都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就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三大法宝",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减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某种层面上不利于经济增长。因而,文章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应加快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与创新,建立包含多个中介目标的综合体系,加快影子银行体系的法规建设,逐步建立影子银行监测体系,对其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15.
自从国际经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是目前讨论中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大多数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不仅对金融稳定有着影响,还对金融管理有着影响。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并对其货币政策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自从国际经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是目前讨论中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大多数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不仅对金融稳定有着影响,还对金融管理有着影响。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并对其货币政策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运用CC-LM模型和我国相关月度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发现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均存在明显影响,且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只是弱化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9—2022年中国知网(CNKI)中CSSCI和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影子银行研究的1265篇文献,运用Cite Space工具进行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以及凸现词分析,并绘制图谱。研究发现:核心作者和高产机构的研究合作还需加强;研究热点及关键词为“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理财产品”“金融危机”“杠杆率”等;研究主题包括影子银行的定义及内涵、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影子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监管对策五个方面。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影子银行研究还要进一步聚焦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内容,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及探索新价值创造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李逸清 《商》2014,(25):151-152
影子银行是有利于金融监管和法律规范之外的信用中介,由于高杠杠性、传染性、可创造货币信用等特点,必定会对金融体系稳定性造成影响。本文在阐述我国影子银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影子发展现状,探寻影子银行引起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因素,如强化顺周期性引发杠杆效应。最后,提出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类似"影子银行"的机构、业务、职能、活动等一系列机制已经形成。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厘清影子的定义,基于对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运行模式、作用、风险和监管等情况的分析,提出建立以"流动性"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建立直接全面的监管机构等监管对策以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