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1.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供求关系极不稳定改革以来,在粮食生产呈波动性增长的同时,中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1978-1994年,粮食需求总量由30462万吨,增加到4485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8%。从需求结构看,口粮用量需求增长较慢,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迅速。1978年前,口粮消费占全国粮食消费的75%以上,此后比重呈下降趋势,目前约占总需求的60%。从绝对量上看,1994年口粮用粮达到28767万吨,比1978年  相似文献   

2.
《财经界》1997,(11)
1.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供求关系极不稳定改革以来,在粮食生产呈波动性增长的同时,中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1978-1994年,粮食需求总量由30462万吨,增加到4485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8%。从需求结构看,口粮用量需求增长较慢,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迅速。1978年前,口粮消费占全国粮食消费的75%以上,此后比重呈下降趋势,目前约占总需求的60%。从绝对量上看,1994年口粮用粮达到28767万吨,比1978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对该国粮食生产、消费及其盈亏等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生产看,哈萨克斯坦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和单产不稳定,波动幅度较大;人均粮食产量较高。从消费看,加工用粮不断增加,占主要地位;饲料用粮和种子用粮不断减少,但仍是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用粮稳定增加,但增速较慢;其他工业用途用粮和损失用粮波动增加,二者占粮食消费总量的10%左右。从生产和消费盈亏看,粮食生产和消费盈亏变动幅度较大,具有规律性,总体处于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模式是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模式应立足于国情,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在借鉴国外粮食安全模式基础之上,启用混合型粮食安全模式,将各种有利资源转换为粮食,进而解决我国潜在的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威胁.同时,还要适度控制我国工业用粮,进行粮食生产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实施“藏粮于田”与农业生态保护,建立食物质检体系等战略.  相似文献   

6.
张美君 《商业时代》2012,(18):20-21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中存在三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失衡趋势日益严重,在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政府消费需求增长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等方面均有失衡现象;二是由于我国政府在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我国消费需求增长表现出被增长的迹象;三是“生产者社会”与“消费者社会”中两种不同的消费需求增长方式在我国并存与分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消费需求现状及97年走势判断祁京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驾齐驱”共同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相对高水平阶段,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将愈益增大,因此,正确评价目前消费需求增长状况,准确判断消费需求未来变化趋势,对于保...  相似文献   

8.
消费需求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外部需求受到抑制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就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消费和出口通常被认为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国内消费的贡献则很小.当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萎缩,经济增长放缓,如何将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以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动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消费需求。近些年来,我国投资率和出口率不断攀升,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拉动,而消费需求却呈缓慢增长态势,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而消费需求不足的最大症结在于农民消费需求不足,这就决定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消费需求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外部需求受到抑制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就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在扩大内需宏观政策的作用下,投资需求增速逐月加快,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作为占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消费需求,其增长却较慢。1999年,国民经济能否保持较高增幅,一方面仍需要依靠投资的拉动,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增长情况。因此,消费需求增长如何,成为目前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一、1999年影响消费市场的有利因素1.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分析,加上扩大内需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预计1999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增速…  相似文献   

13.
当前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重点应在于如何刺激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但由于长期处于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与城镇消费需求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找出制约农村消费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高位回落的态势,但消费需求却持续上涨,充分说明国家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宏观政策取得显著效果。消费需求实际增长稳步提高、农村消费涨势迅猛、城市消费全面升级、消费者信心高涨是消费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预计2006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3.7%,增幅高于上年0.8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2.6%,为1998年以来最快增长。展望2007年,消费需求仍将呈现扩张趋势,主要由于:政策环境将继续有效引导消费需求的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是消费扩大的根本;消费者对经济前景和消费预期看好,潜在消费不可估量;消费景气预警表明2007年消费景气指数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初步预测,2007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5851.7亿元,增长12.5%,其中城市消费增长13.1%,农村消费增长11.3%。  相似文献   

15.
《商》2015,(43)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改善,除了温饱,开始有更多的居民将收入用于体育健康消费。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大众体育经济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基于此,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大众体育经济消费实际情况,指出了大众体育经济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我国大众体育经济消费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民消费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消费、投资、净出口三者的关系看,三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平衡,其中消费需求中的农村消费需求尤为不足。本文对我国农民消费现状以及农民消费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增加我国农民消费需求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影响粮食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饮食习惯、居民粮食消费偏好和节粮意识等社会文化因素,粮食价格和居民收入等经济因素,与种子用粮、饲料用粮和粮食损耗相关的技术因素以及人口制度、出口退税制度、生物能源发展政策等规范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晋昆 《致富天地》2008,(3):45-45
2007/2008年度,尽管我国玉米饲料消费需求将恢复性增长,但由于深加工玉米消耗增速将放缓,玉米的出口也将有所减少,国内整体供求仍将基本平衡,在2007年底玉米价格已经涨至历史高位的情况下,2008年玉米仍是长期牛市的延续,但年内大幅度振荡也将难免。  相似文献   

19.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拉动消费增长的持久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消费需求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化又是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论述了城市化对消费需求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滞后的表现及其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但同时国内也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如不加以认真对待和解决,将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根据宏观经济理论,消费需求以及投资需求的不足,必将直接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处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因此,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经济政策.本文试从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及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