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供需互补是中俄煤炭的重要特征,开展煤炭领域的合作,符合中俄两国能源利益,合作前景广阔。要实现中俄煤炭领域合作互利共赢,首先要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做指导,同时开展多种合作模式,还要准确把握风险,做好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将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中俄石油产业合作存在着资源基础、区位与市场基础。两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双方石油产业提供了机会。应扩大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合作,加强石油运输管道建设,不断推进中俄石油产业的全方位合作。  相似文献   

3.
银行合作是中俄发展经贸关系的重点领域,2002年中俄总理会晤联合公报明确指出,双方应扩大两国央行之间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为双方对外经济各领域的合作开展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4.
后危机时代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实现了新的突破.“贷款换石油”、中俄石油管道竣工,标志着两国在能源领域已进入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中俄能源合作目前步入收获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收获期,又应当怎样面对未来的中俄能源合作?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一、中俄能源合作正在稳步推进近年来,中俄双方能源合作不断加强,在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电力、能源勘探开发等多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开始提速.两国就修建原油管道和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原油签署正式协议并开始落实,此外中俄还就深化石油上下游合作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5.
《商》2015,(13)
中俄经贸合作在经历十多年发展后不断加快推广速度、扩大合作领域,两国在传统双边贸易基础上不断挖掘出更多合作潜力。中俄两国固有的合作基础比较牢固,虽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但双方的发展前景仍然光明。本文介绍了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分析了双方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中俄经贸合作转型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广大双边贸易参与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煤炭进口依赖性逐渐增大.澳大利亚作为中国煤炭主要的进口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两国之间的煤炭产业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本文在综合分析中澳煤炭产业合作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双方合作面临的障碍,由此提出了优化双方合作的推进策略,以期促进中澳煤炭产业健康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俄两国政治互信,地理位置毗连,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科技合作以及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然而两国贸易结构失衡,贸易秩序不规范使双方的贸易合作滞后于两国的政治合作。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现有领域合作,扩大对俄合作新领域;利用WTO平台,削减贸易壁垒,促进中俄贸易自由化发展;投资与贸易互动,以扩大投资合作带动贸易发展;发展服务合作,带动商品贸易发展;坚持世代友好、紧密合作,积极推动两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为中俄经贸合作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以推进中俄经贸关系向更高的台阶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俄双边投资合作规模一直滞后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期,双方均意识到深化投资合作对于两国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2009年中俄两国批准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通过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拉开了双方深入投资合作的序幕,并呈现出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 一、经贸概况 最近四年,共同的经济利益已经把中俄两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因素已成为两国关系的纽带。双方积极利用地缘优势、人文优势和经济互补性的优势,大力开拓合作的新领域、新渠道、新形式。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发展协定,如《中俄政府关于对所得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中俄海关合作协定》、《中俄经贸合作协定》、《中俄关于在信息化领域合作的协议》等,这表明两国的经济合作正在不断深入和扩大。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却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开始提速。目前,两国在能源领域已进入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即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中俄能源合作已从简单的买卖模式向更高层次的生产合作与相互投资方向发展。从合作态势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比较乐观,但双方能源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何佳明 《现代商业》2020,(10):11-12
随着2019年"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关系迎来新高度,合作涉及政治、经贸、人文等多个领域。虽为近邻,中俄两国长期以来以官方交流居多,相比之下民间交流仍有空间以待开发。官方交流不是增强国家间合作发展与互信度的唯一途径,文化影响力对于拉近中俄两国距离、维系两国友好关系、促进双方更进一步合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文化角度出发,列举中俄文化差异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分析文化差异对中俄合作带来的影响,正确认识文化差异提出改善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能源合作为突破口 构建中俄“伞”型区域合作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俄区域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伞"型区域合作新模式应运而生。构建"伞"型模式应以合作上互补、具有良好基础、具有地缘优势并获得双方政府大力支持的能源领域作为突破口。虽然中俄两国能源战略上存在差异,俄罗斯部分人士对中俄能源合作心存疑虑,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多变等因素对双方能源合作形成了制约。但可以通过"贷款换石油"、组建能源合资企业、为技术转移提供载体,加强天然气领域合作,加强政府协调、参与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来形成地方能源产业集群,为"伞"型模式提供强大支撑。  相似文献   

13.
黄莎 《商》2014,(5):69-69
在全球能源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互为近邻的中俄双方开展石油合作,已经成为惠及双方的选择。中俄在石油合作领域不仅在存在诸多利好因素,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主客观障碍。如何克服障碍,推动两国石油合作不断深入向前发展,已经成为中方亟需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俄区域合作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经济大省,近几年在政治、经贸、科技、教育和文化等主要领域与俄罗斯展开合作,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程度日益加深。但须指出的是,广东省与俄罗斯贸易额占中俄贸易总额的比重和广东省对外贸易额的比重都相当低,合作的方式和规模远不能满足双方关系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两地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当前双方合作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俄罗斯是广东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目标市场,从经济结构上看,双方互补性很强,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未来双方须抓住机遇,采取必要措施落实省州之间的地方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推进各领域合作,并以此推动中俄区域合作快速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中俄贸易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未阻止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步伐,中俄双方的经济互补性依然很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愿望、合作基础并未发生变化,两国经济合作健康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应积极巩固对俄货物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俄出口商品质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扩大旅游服务,壮大新兴服务产业;实施"大基地"战略,拓展外贸发展空间,努力扩大物流,以实现新时期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16.
刁莉  汪杨 《中国市场》2011,(42):34-40
中国和俄罗斯是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大国,在两国深厚的政治合作背景下应加强经济层面的合作与交流来巩固双方合作的基础。目前,两国经济合作最为成熟的是贸易领域,无论是从资源禀赋还是经济结构来说,贸易对双方都是有利的。2008年金融危机并未改变中俄贸易的结构和长期走势,双方贸易额将随两国GDP的复苏逐渐恢复,俄罗斯则会加强和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高质量发展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航标,也是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行动指南。但从中俄两国经贸发展的现实来看,双边贸易规模波动比较大、贸易结构欠优、中间产品贸易占比低等问题均与经贸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符。究其原因,缺乏产业对接与合作是制约中俄两国经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中俄能源合作为例,以"能源+通道+市场"模式,搭建"俄罗斯主导、中国嵌入,中俄共同主导、相互嵌入,中国主导、俄罗斯嵌入"的产业链,实现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合作,夯实两国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促进贸易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以产业链构建加快推进中俄两国经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界政治和经济多元化使许多国家都把保证能源安全提到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在这一大背景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优先考虑的事情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突显在两国经济合作的能源领域。中俄能源合作实践表明,双方有共同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其中,经协调一致实施的项目已为两国带来好处,而尽快解决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为各自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任务也摆到两国面前。因此,本文拟再对中俄能源合作予以关注和策划。  相似文献   

19.
能源合作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本文通过对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情况的介绍,运用归纳总结等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发展的基础及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推进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俄科技合作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普京时代”,两国科技合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俄科技合作已成功突破了磨合期,双方合作主体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扩大、成果不断显现,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挖掘两国合作潜力,我国应进一步转变传统合作观念,加快制定对俄科技合作长期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对“民间引进”渠道的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