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财富》2013,(7):49-49
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于2005年正式步人制度轨道,分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和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试点两大类,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暂停了新产品的发行。后危机时代崛起的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券商资管产品等,都融入了资产证券化的一些技术和特点,相关的通道类业务也迅速膨胀起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与风险防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化已成了世界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对现代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从2005年12月起对银行业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正经受着"美国次贷危机"经验教训的洗礼。本文介绍了我国大陆在资产证券化领域近12年的摸索、讨论和试点情况,并在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金融体制建设的现实意义之后,提出了我国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及资产支持证券风险防范的6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关注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以来,国内已经开展过多次资产证券化试点.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试点机构,在该业务的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障碍和挑战.本文以建行MBS为切入口,通过分析该产品,并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稳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主要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得以传播,因此次贷危机也被称做资产证券化危机。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客观看待资产证券化的观点,并结合我国实践进一步探讨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型金融工具在我国良性运行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由招商银行主导发行的两期"2014年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同时招标,合计发行总额153.89亿元。其中,第一期证券的基础资产为信用卡分期应收款,总规模约81.09亿元,这不仅是我国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单次发行的最大规模,也是国内第一单基于信用卡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一家业绩良好、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对于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次贷危机本身跟金融机构所造成的损害出发,发现银行作为次级贷款的发行人,却在次贷危机中奇迹般的生存了下来。可见次贷危机的发生并不是仅仅意味资产证券化本身缺陷造成的。在此基础上讨论次级贷款发生的原因,以及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金融稳定的意义,总结我国资产证券化需要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李公科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145-146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创新工具,在分散投资风险、保障投资安全方面具有卓越的制度优势。但因其在美国次级贷款市场被错误、被过度运用,再加之监管缺位,资产证券化引发了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目前形势下,须以次贷危机为鉴,吸收境外金融监管变革的思路和成果,健全完善资产证券化监管制度,积极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圣贤 《现代商业》2013,(33):36-36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此后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试点扩大后,将在尊重发行人自主选择发行窗口的基础上,引导大盘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本文主要回顾了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历史,并深入分析了此次资产证券化再次起航的原因以及对后期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左正龙 《中国市场》2009,(10):33-34
本文通过对比美国次贷与中国已开展的证券化业务,指出美国房贷危机的出现并不是资产证券化的必然产物,我们应积极稳妥地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  相似文献   

10.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该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资产证券化各方面的重新思考。为了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资产证券化会计的建立与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国际会计理事会(IASB)资产证券化会计的研究历程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一些启示,以期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朱羽丰  于安源  章健敏 《商》2015,(2):163-164
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的出台意味着一度中断的资产证券化改革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本文将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入手,分析引起次贷危机的原因;阐述对中国的启示;针对中国的实际国情,对早期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分析,并着重从基础资产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断深入,次贷危机已经升级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场金融海啸。这场危机原本只是发端于美国的住房信贷市场,但其影响和范围却借助了资产证券化产品,辐射到全世界。资产证券化成为了产生蝴蝶效应的传导器和助推机。同时次贷危机已对我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更对我国不断探索和推进的资产证券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次贷危机短期内必定会对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形成一定的滞缓因素,但是,危机同时也对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带来积极的影响,从经验上、制度环境上以及人才引进上都是很大的推动因素。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要积极抓住历史机遇,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徐芫婷 《现代商业》2012,(24):43-44
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逐渐将一个极度不规范和缺乏安全性的金融体系曝光在台前。本文鉴于美国和东南亚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状况和曝光在此次次贷危机下的各国体系漏洞,结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原因深究,以内部风险控制和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层为核心,对资产证券化发展提出启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揭露了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对我国现阶段资产证券化进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国的政府和金融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规范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企业资产证券化既能满足企业通过真实卖出资产获得流动性的要求,又能降低资产负债率。2005年中国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业务,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被叫停。2014年国家大力推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此业务开始循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志强 《商场现代化》2006,(5X):197-197
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两支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这是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标志。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在银行业的具体实施和应用,是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途径。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起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目前用于证券化的资产都是优质资产:二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和交易仅限于银行间市场;三是参与试点银行仅限于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两家银行,四是配套法规和业务监管都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试点的动因及其对我国金融市场和融资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歌 《消费导刊》2010,(3):105-105
2007年以来,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扩容步伐明显加快。与新一轮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浪潮所不匹配的是,我国目前实务中采用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的大多数规范过于简单,含义模糊,尤其是如果允许发起机构进行资产的回购,那么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计量就应相应进行细化和调整,以适应资产证券化技术的发展。目前来看,会计问题已经成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资产证券化会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期望对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会计规范的构建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薛营  杨峰 《中国市场》2011,(5):62-62,64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之时,回顾这次次贷危机,如何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危机重复出现值得探讨。本文结合资产证券化的现状,针对中国目前蓬勃发展的资产证券化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汪付荣 《商场现代化》2010,(11):161-162
2007年次贷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以雷曼兄弟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破产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其根本原因是滥用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以雷曼公司破产为出发点,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并以此为借鉴对发展我国现阶段资产证券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曦 《消费导刊》2009,(11):238-238
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全面爆发并波及全球股市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美国次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为思考切入点分析次债危机被逐层放大的环节,试图通过寻找资产证券化与次债危机根源的联系,探讨证券化运作下的风险传递过程,揭示证券化模式本身隐含的不完善之处及其对金融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