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生态脆弱和贫困集中的特点,二者之间的耦合性呈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加之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地位使其发展中面临两难选择.文章分析认为,造成民族地区生态一经济系统非良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文明理念下的传统发展方式是一种以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它必然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文章指出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族地区应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发展生态经济,通过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陈铭儒 《市场论坛》2016,(12):25-27
贫困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制约因素,贫困的消除需要依赖经济的发展.由此,发展中国家竭力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发展往往会以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为手段,于是,贫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脆弱三者形成了一个循环链条.具体来说,因为贫困,所以需要经济发展;经济的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则导致了生态环境愈加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化程度的加剧,又进一步激化了贫困.从广西的区情上看,更是如此.为此,广西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从贫困到富裕的合适路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说明,生态移民扶贫是我国民族落后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路径.但是,移民扶贫并不是简单的易地搬迁,移民扶贫需要有效地实现搬得出、稳得住与能致富三层次目标,本文着力探讨扶贫移民搬迁问题以及对策,以求为广西扶贫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引.  相似文献   

3.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继和平与发展之后又一个让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2011年12月国家出台了针对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这其中对于经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重视尤为引人关注。经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通常具有经济落后、资源丰富、环境敏感、生态脆弱以及人们致富迫切等特点,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上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经济欠发达—贫困—资源开发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4.
牟秀燕 《商》2015,(1):94
贵州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两者之间显著地、非良性的耦合效应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贵州脆弱生态与贫困现状的耦合分析,努力找到贵州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贫困与环境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却因发展这个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贫困地区往往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大多数贫困人口正承受着由生态环境破坏而引发的对身体健康的侵害。  相似文献   

6.
左小平 《商业研究》2002,(17):41-43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加之违反生态规律,滥用资源,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重建生态平衡,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相似文献   

7.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加之违反生态规律,滥用资源,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重建生态平衡,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贵州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欠发达地区,通过对其消费模式的研究,探寻其构建生态消费的有效实现模式,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经济生态化的本质和西部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生态系统日渐脆弱、生态系统恢复压力大、生态贫困逐步凸显等西部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的瓶颈,最后给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但全流域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战略重点失偏等问题,且流域内不同省份存在多元功能与利益需求。因此,如何加强流域内协同治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点。本研究基于典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经验与内涵思辨,剖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要求与内涵,基于整体协同和差异协调的二维视角梳理了流域协同治理的共性与差异化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响应策略,并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协同与空间协同的问题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商》2016,(9)
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地区,我们亟需把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地区的群体转移出来,使生态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得到平衡发展,所以生态移民就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其中生态移民的城镇化是指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移民的可持续性需要移民后城镇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措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盐城市低碳旅游资源丰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盐城具有低碳旅游资源的优势是盐城旅游资源品种丰富、资源品质高、分布合理;存在的劣势是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低碳旅游发展,全面小康建设社会带来的契机;面对的挑战是周边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盐城低碳旅游产品可通过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促销方式以及网络科技宣传,拓宽游客市场,增加低碳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以来,新疆坚持两个可持续发展理念,两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呈现绿色转变,循环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有所改善,但脆弱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以及节能降耗面临的严峻形势仍是新疆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因此提出加快推进经济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以来,新疆坚持两个可持续发展理念,两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呈现绿色转变,循环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有所改善,但脆弱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以及节能降耗面临的严峻形势仍是新疆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因此提出加快推进经济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处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青海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生态环境脆弱、增长乏力以及资源限制等因素的制约。本文以青海省1990年~2014年三类生态环境损失、工业总产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态数据为依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分析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损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省份青海省生态环境损失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基础性原因,并且环境污染状况随经济增长仍有扩大的趋势,至今尚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健康发展,加快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通过选取美德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印度尼西亚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及我国的湖北省和吉林省作为我国南北区域的代表,分析这些国内外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先进做法,得出启示:黑龙江省政府要贯彻落实相应环境保护政策;在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同时又能够注意保护生态;要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形成依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发展生态城镇化的新格局,从而形成城市——生态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共存。  相似文献   

17.
伴随生产力不断发展与人类活动面扩大,在我国诸多地方都面临着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资源在供需方面形成冲突等问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为协调环境和社会持续发展主要参考标准,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又给持续发展在量化方面提供很大帮助,应用土地变化为人类活动主要表现,可当成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主要成因进行分析。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缺少土地资源,人地高度冲突,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对人们活动反应敏感度高,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在保护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展开。所以,对城市生态型用地规模还有相应人口容量予以认定,对于城市持续发展意义非凡。文章站在生态敏感视角出发,明确土地承载能力评估对承载能力研究重要作用,并联系现代城市的规划特征对如何更好利用土地资源提出自身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品牌》2015,(3)
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开发不当,容易破坏地区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生态旅游资源及地理条件相当优越。畜牧业是当地主要产业之一,当地居民大多以畜牧业谋生,蒙古包是内蒙的一大特色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则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草原旅游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是促进草原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内蒙古生态旅游业与畜牧业的和谐发展,本文就此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花垣县作为一个矿产资源富集的民族贫困和欠发达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尽快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与制度,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尖锐矛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西南石漠化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区,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人地矛盾最为突出、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西南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缓解及人口问题的解决对该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整个西南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针对西南石漠化地区三个自然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西南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质量及结构等特征及该区域贫困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解决该地区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对石漠化地区农村人地矛盾问题的解决及石漠化治理与缓解提供政策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