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调研等实证分析方法、科学推论及综合研究方法,报告主要从顺德会展业的发展概况与专题调研、顺德会展与国内外会展业比较、区域产业升级助推顺德会展经济发展、顺德及区域产业发展与会展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顺德会展业的专业化与独特性发展模式探析、顺德会展业品牌塑造的前景与新机遇——广佛商圈地域优势及珠三角大湾区蓝图构想、"互联网+"会展模式及利弊等几个方面,来重点探讨——顺德区域产业经济与会展业同广佛商圈及奥港澳大湾区经济圈的融合发展关系,以及会展业品牌建设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等。  相似文献   

2.
会展业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还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产业聚集。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会展业的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内涵与辩证关系,揭示会展业与地区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基本原理,得出结论是区域产业集群是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基本支撑。随着我国会展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通过积极营造区域产业集群,科学把握市场运作机制,定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展会,从而使我国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创意城市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发展会展业与建设创意城市的关系。文章认为:我国当前会展业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重眼前轻长远、重投入轻产出等问题,提出要重视前期创意策划,结合城市自身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选好会展主题,形成专业化发展的格局;以文化创新促进会展业发展,形成会展业的文化特色和品牌效应;政府鼓励和支持的手段要有科学态度,必须重视投入的实际效果效益,以创意提升我国会展业。  相似文献   

4.
会展业作为不耗能、无污染的"清洁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石家庄会展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产业特色不突出、会展基础设施匮乏、主题不明确、组织及管理模式落后、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和不足。石家庄市发展会展业应提高会展意识,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加强会展设施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树立品牌优势,扩大影响力;主办机构应向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不断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办展经验;加强会展人才的培训工作,提高会展组织水平。  相似文献   

5.
国际会展业引发的思考——探析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发达国家的会展业来看,无论是在行业管理、展馆经营、展会组织方面,还是在市场拓展、品牌扩张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本文分析了会展业是我国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在积极借鉴国际会展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我国如何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对策与建议,以便顺应国际会展业专业化、网络化、集团化、品牌化的趋势,促进我国会展业快速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6.
在产业转型视角下,我国会展业在发展进程中的领导体制不顺畅、管理方式不科学、会展业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会展业的进步。本文主要从专业人员缺失、基础设施不足、参与主体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会展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培养引进高素质会展人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展中西部地区会展产业集群、改善参与主体单一的现状、制定国家层面的会展业发展规划、发展民办会展组织和中介组织等一系列发展对策,以加快推动会展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会展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观念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的会展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彰显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大力加强中国会展业的专业化建设和品牌化建设,将促进中国会展业快速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8.
会展业是一个影响面广关联度高的新兴服务行业,它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来促进产品市场开拓、信息技术交流和旅游观光等,借助吸引商务和旅游来带动交通、餐饮、酒店、商业、金融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开放交流的不断发展扩大,会展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由于会展业的巨大拉动作用,河北省作为毗邻津京的要塞着力积极发展会展产业,但整体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针对河北省会展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托河北省的资源优势和"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发展会展经济的政策指导,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实现河北省会展业发展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9.
会展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观念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的会展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彰显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大力加强中国会展业的专业化建设和品牌化建设,将促进中国会展业快速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0.
张旭亮  张海霞 《商业研究》2006,(15):108-111
结合义乌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义乌会展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竞争优势。坚持外联的会展业发展方向、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会展的软件建设和加强产品的知识产权管理等义乌会展业发展的策略,以期为义乌会展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会展业的发展可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应与义乌城市总体发展、建设、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1.
会展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品牌化的全球企业,而且取决于根植在特殊区域内的企业集群。研究会展产业集群区域的培育,对提升会展业的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会展产业集群区形成条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会展业集群区域的培育措施主要包括:通过政府干预,形成有效的地理邻近;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形成集聚效应;培育会展企业网络;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可知,哈尔滨会展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但较东北其他地区相对落后。从哈尔滨会展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模式选择和集群发展的优势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哈尔滨会展产业集群应采取优化资源配置,做好产业规划,改善会展产业制度环境,提高现有品牌竞争力和加大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州会展产业集群现状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广州会展产业集群的LQ系数,得出结论:广州会展产业集群已形成,有较高的集聚程度及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广州会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策略,藉此加快广州会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基于GEM模型的广州会展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加拿大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提出的GEM模型为基本分析框架,构建会展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确定各个指标相应的权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关于广州会展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描述广州会展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状况,从而得出广州的会展产业集群竞争力处于全国上游水平,在国内有较强的竞争力,其竞争力还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为了促进北京市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上,借鉴美英两国和我国长三角等地区的产业集群成功经验,从而得出北京市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加强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  相似文献   

16.
曹群 《商业研究》2005,(11):167-169
产业集群理论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区域发展理论。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采用产业集群战略,对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人才,解决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会展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中国已经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7.
发展会展事业 提高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展业和会展经济在我国发展迅速,学术界对会展的关注程度也日渐升温。在对会展的内涵与外延、会展业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会展事业对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以中国当前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会展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从前瞻的视角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作为现阶段中国发展会展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质量认证和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一个经济运行组织,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与制度密切相关。为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要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和供给,使集群与制度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为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群提供了一定的依托和载体,而集群形成后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所以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最终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转移持续深入,为空港城市临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基于对新时期国际航空产业、制造业、服务业转移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本文剖析了我国各空港城市临空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在产业转移背景下适宜重点发展的三大临空产业集群:航空运输产业集群、临空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临空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以上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及理论发展时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