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同海损制度是海商法上的特有制度,它通过在船货双方间合理分担共同海损损失的方法以达到减少海上风险保证海运业发展的目的。共同海损的成立虽与过失无关,但是在共同海损的分摊中,仅对因船方可免责的过失的共同海损可分摊,其它过失造成的共同海损均得不到分摊。  相似文献   

2.
常慧青 《商》2013,(6):158-159
共同海损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发展成熟的同时,其自身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共同海损制度的历史发展情况入手,将其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研究其当前的不足之处,并主张取消共同海损制度,引入保险制度作为替代措施,用以避免共同海损理论和实际操作中带来的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3.
共同海损与海上保险都是现代海商法中重要的法律制度,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海上保险合同无不把共同海损和救助列为承保责任。人们往往误以为共同海损理算结果和海上保险赔偿责任之间完全能划上等号。在对外贸易实务中,海上保险人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在保险单中,对共同海损责任认定及共同海损赔偿计算都有特别规定。另外,与英国海上保险实践相比,中国《海商法》和海上保险条款的相关规定过于笼统,不利于实务操作。文章给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4.
海运服务关系到一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重大政治经济利益的得失,各国出于主权利益和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考虑,海运服务自由化过程受到种种限制,而航运补贴制度则是海运自由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对我国航运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我国航运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分别从航运补贴的应然性和实然性角度,在航运补贴基础理论基础上对航运补贴制度予以探讨,提出完善我国航运补贴制度的法律举措。  相似文献   

5.
共同海损的问题是海商法中所规范的内容之一,而且是海商法中最为复杂的问题.载货船舶一旦发生共同海损必将涉及与此相关的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了与船舶所运载的货物的相关问题.例如,货物被抛弃的牺牲应参与共同海损分摊,还是应要求承运人赔偿?哪些货物的牺牲应参与分摊,哪些则不能?若应参与分摊,则如何计算其分摊价值?等等.国际贸易中所买卖的货物大多采用海上运输,一旦发生共同海损,作为货物的损失者或受益者,货物所有人(买方或卖方)如何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对贸易商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贸易商应有所了解和认识.笔者结合海运实务,仅就有关共同海损债务中的货物分摊问题予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的规模较大,由此形成了"航运大国"与"航运强国"建设目标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一步完善我国航运指数对于规避航运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航运指数编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国际上关于波罗的海航运指数编制的有效经验基础上,指出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和航运大国,应在加强区域港口间的合作与分工、发展与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合作"模式等完善我国航运指数市场。  相似文献   

7.
《商》2015,(44)
在航运协议反垄断豁免制度上,欧盟和美国的做法有所不同:欧盟新模式主要是通过将一般竞争法引入航运垄断协议的规制中,取消了班轮公会的反垄断集体豁免权;美国模式则继续保留反垄断豁免制度但配以相应的备案监管制度。鉴于目前我国航运协议反垄断豁免制度立法上的缺失,在将来制定《航运法》时,可以适度参考欧美模式中的有益做法,建构适合我国的航运反垄断协议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8.
张伟 《科技转让集锦》2011,(16):259-259
《海商法》作为—部规范海事活动的法律,最早是基于规范海上货物运输秩序而出现的,经过航运的不断发展,成为了一部涉及船员、相船合同、海上救助、船舶碰撞、海事仲裁、共同海损等方面的正规法律文件。但是《海商法》在海上货物运输中的应用中由于与其他相关法律问题之间的冲突,海上货物运输存在一些法律问题,本文就此探讨了这些问题,以期待制定统一的海上货物运输法,以严格责任为—般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9.
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是以规范船舶登记为目的、兼具了严格性与灵活性的法律法规形成的新型船舶国际登记制度,其对于航运经济能产生很明显的正效应,本文通过对国际船舶登记制度的简单概述,进而依次论述了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对航运经济产生正效应的原因分析、国际船舶登记制度与航运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对我国航运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10.
航运产业基金将为中国船舶制造业、航运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搭建一个专业融资服务平台,解决船舶融资困难的问题,推动我国造船业的技术进步和航运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我国发展航运产业基金十分必要。由于我国航运类产业基金成立的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航运金融工具匮乏等问题,应拓宽航运基金的来源渠道,丰富航运金融产品,完善立法监管指导,严格财务报表揭示。  相似文献   

11.
上海虽已初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但航运金融业发展还存在机构实力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复合型航运金融人才匮乏,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借鉴银联模式,组建专营航运金融各类核心业务的大型公司,构建完整产业链,明确专业分工与合作,鼓励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建立并完善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同时政府应从政策上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  相似文献   

12.
现代国际航运中心是集商品、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于一体的世界再生产活动的综合资源配置中心,人才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上海市的航运服务业与伦敦比较,在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上都存在差距。采用定量分析法构建预测人才需求模型,得出2014、2018年上海市航运服务业人才需求量。上海市航运服务业人才供不应求。其原因是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和人才引进政策不够灵活等,建议上海市要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产业,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产业来聚集人才、政府要出台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和发展航运服务相关培训教育机构,培养高端航运服务人才和扩大专业人才的储备。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我国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改革工作获得长足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绩。但是,日益变化的新形势对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更严要求,使其面临一些不足,如信用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日渐加大等。因此,必须加快建立航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航运企业筹资风险管理机制,改革创新航运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制度,促进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我国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改革工作获得长足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绩。但是,日益变化的新形势对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更严要求,使其面临一些不足,如信用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日渐加大等。因此,必须加快建立航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航运企业筹资风险管理机制,改革创新航运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制度,促进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如何调动航运企业人力资本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航运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应对上述挑战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有关需求激励理论,从航运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出发,设计航运企业的综合激励方案,以供现代航运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贸区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软实力"发展相对进展缓慢,而自贸区设立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升"软实力"提供了良好契机。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优化为研究对象,从航运主业、辅业与衍生服务业3个方面,分析了自贸区相关政策和措施给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来的"红利",通过与伦敦、香港、鹿特丹和新加坡等世界知名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比较与经营借鉴,提出在自贸区条件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重点发展和优化航运辅助业和航运衍生服务业,系统布局航运服务网络,提升航运服务业水平,持续完善航运金融、仲裁和信息平台发展,不断加强航运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上国际贸易的增多,共同海损(General Average)的发生及处理已经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与互联网的结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结构。在这一发展趋势的带动下,航运物流港口也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物流行业与航运港口相结合的商业模式逐渐形成,我国在物流管理水平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加强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对物流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物联网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策略以及物联网技术与航运物流港口之间的联系,为航运物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认清上海虽然已初具货运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雏形,但目前仍根基薄弱,未来前景仍不明朗。盲目的港口建设、产能过剩以及地区间的无序竞争等问题凸显,对我国建设航运中心造成阻碍。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上海市应大力推进航运硬件建设,全力完善软环境,加快健全航运服务体系,集聚优秀的航运资源,全面实施法律法规,以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促使上海尽快成为影响全球航运市场的重要力量和高端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  相似文献   

20.
国际航运市场风险复杂性导致现行无船承运业务的监管模式无法应对无船承运业务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国的实践表明无船承运业务的监管制度具有由单一监管模式向多元监管模式嬗变的趋向。美国无船承运业务监管模式的成熟性具有其内在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诸如成熟的航运系统环境、奉行"保护与垄断"的航运政策、施行动态和多元的监管模式以及"公共承运人"理念根深蒂固。基于国际海运无船承运业务监管的系统性特征的考量,在公私法接轨模式下,构建和完善一个以保证金制度的软化、多元的监管格局、强化保证责任以及承运人特定义务公法化为核心的系统性的监管模式是应对无船承运业务风险的可行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