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赣中南农村为例,考察了农村家庭养老与代际权力关系之间的关联.当前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赡养问题严重.其直接原因在于赡养原则的变化--从传统时代的无条件"孝道"转变为当代的有条件回报.深层原因则在于代际权力关系的变迁--家庭权力从父辈手上转移到子辈,尤其是媳妇家庭地位的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2.
梁凡 《致富时代》2011,(2):96-96
该文论述中国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结构及传统农村社会的权力——皇权、宗教权、宗族权和绅权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平均思想”、“乡土关系观”等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分别进行论述,分析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及其与文化精神之关系,最后得出了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存在于文化精神网络这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于家文 《品牌》2014,(9):41-41
婚前财产公证制度有助于明确协议双方对婚前财产的数量、范围、价值和产权的归属,是解决婚姻纠纷的可靠法律依据,对稳定家庭关系和财产关系,预防婚姻纠纷、保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婚前财产公证制度既有其优越性,也有其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婚前财产公证制度损害了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的感情,同时无法保护无形财产。  相似文献   

4.
李克玉 《消费导刊》2010,(2):188-189
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婚姻家庭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要实现全社会每对夫妻、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就必须对全国国民进行婚姻家庭社会学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以《婚姻家庭社会学》为内容的婚前教育,是对国民进行婚姻家庭社会学教育的先行和先导,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社会。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家庭的总汇。社会上每一个家庭都婚姻幸福了,家庭内部都和谐美满了,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也就实现了。  相似文献   

5.
袁品章 《商》2015,(1):226
家庭的稳定与否与整个社会是否能和谐稳定密切相关,而夫妻财产则是家庭得以在社会存续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是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的实现以及与第三人交易的前提条件。因此对夫妻财产的规制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夫妻财产的数量迅速提高,并在结构上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由于现代社会对个人意思自治的崇尚,近年来离婚率也有所上升,夫妻财产的分割也成为重要焦点。在此,本文将在《婚姻法》及其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浅析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在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等问题的出现对农村现有权力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农村干部贪污腐败、职务犯罪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为了给农村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权力制衡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月  奚国泉 《商场现代化》2008,(11):297-298
企业是一个权力的集合,如何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权力关系对于追求内部和谐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从权力的内涵出发,分析企业内权力的来源,并得出要构建企业权力和谐必须正确处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七年之痒”常被当成中年夫妻关系危机的代名词。究竟是“情”还是“性”出了问题? 3月29日在北京公布的一个网络调查结果引入深思。调查显示:影响中年夫妻亲密关系的三大因素依次为观点经常分歧、家庭责任大、性生活不和谐。中国内地中年夫妻缺乏日常情感交流,性生活质量较差,亲密关系指数普遍较低。这是  相似文献   

9.
农村失独家庭是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再生育问题对和谐家庭、和谐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农村失独家庭的再生育权应包括再生育自由权、再生育方式选择权、再生育受助权等内容。针对农村失独家庭再生育存在的问题,应由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相关上位法制定专门的单行条例,并应将再生育自由权保障机制、再生育方式选择权保障机制、再生育受助权保障机制的构建作为条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农村失独家庭是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再生育问题对和谐家庭、和谐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农村失独家庭的再生育权应包括再生育自由权、再生育方式选择权、再生育受助权等内容。针对农村失独家庭再生育存在的问题,应由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相关上位法制定专门的单行条例,并应将再生育自由权保障机制、再生育方式选择权保障机制、再生育受助权保障机制的构建作为条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就是要把"和谐"的理念贯穿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中.深入发掘和分析提炼儒家伦理文化中"人和"思想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理论精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每个家庭成员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家庭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杨婧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269-270
罗马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婚姻制度经历了由"有夫权婚姻"制到"无夫权婚姻"制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古罗马夫妻财产制度也随之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古罗马的夫妻财产制度为切入点,详细考察古罗马家庭中的夫妻财产关系,并试图从中找寻其对后世夫妻财产制构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团体利益博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各种政治型、经济型、社会型利益团体围绕农村公共权力、公共事务、企业经营权、土地承包转让等展开博弈。由于利益团体发展不均衡、博弈规则缺失等原因,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团体利益博弈影响了社会公正,对此,需要从效率、公平与稳定动态平衡的公正观来分析农村社会转型中团体利益博弈现象,在恰当评价农村社会团体利益博弈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形成和谐的利益博弈关系,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外来务工人员和谐家庭关系是社会关注焦点之一,是推进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方面,是实现务工人员中国梦的关键.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关系存在缺乏理解、疏于照顾、分工改变、难以融入等问题,其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包括社会制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责任感.从长远和根本意义上讲,应将构建外来务工人员和谐家庭关系作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的重要部分,从公共政策、社会力量、家庭自身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外来务工人员和谐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杨瑛 《商》2012,(21):203-204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是政治、情感、伦理的三位一体。家庭伦理剧通过重塑女性形象、描绘兄友弟恭美好画卷、呼吁代际之间和谐共处,向观众极力展现夫妻之伦、兄弟之伦、代际之伦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髓要义。  相似文献   

16.
《商界》2007,(5):85-85
一、制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一个家庭的气氛很重要。有的家庭是“愤怒式”,父母常常发怒,没有和蔼可亲的慈父良母的形象:有的家庭是“埋怨式”.父母不停地抱怨对方和孩子,没有理解和原谅的家庭风尚:有的是“孤独式”,父母之间,和孩子之间各自单独行事,没有彼此的关照和爱戴。和谐家庭的前提是,夫妻之间真心相爱,共同为这个共同的家呕心沥血.让它每时每刻都充满爱.充满温馨。  相似文献   

17.
《商》2016,(15)
现实生活中由于传统婚姻的影响,夫妻共同财产对外不透明性加上我国房屋登记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夫妻擅自抵押共有的不动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处理好房屋的真正权利人、共有人及抵押人之间的权益纠纷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家庭生活的和谐完整意义重大。本文围绕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就发妻一方擅自处分共有不动产展开了详细介绍,对案件所折射出的有关合同效力,夫妻共有财产的界定,善意取得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事关千家万户,是当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体现我国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能否传承,又关系着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的和根本的要求。文章就农村养老模式初探——村民互助式养老,浅谈存在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定量描述了现阶段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情况,并从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角度探讨了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困境的原因.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遭遇问题并不仅仅是养老资源匮乏的结果,更是农村代际关系内含的价值失调的结果.家庭延续的价值取向已很难为家庭养老提供终极动力支持,家庭养老作为一种超经济的伦理性行为的特征正在消失,这是当前农村社会出现严重的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陕西省周至县关于农户社会性别对消费结构影响的调查数据,以农户家庭的夫妻受教育程度、决策权、现金支配权,收入贡献四个指标作为家庭社会性别特征,分析了不同社会性别的农户家庭消费结构的差异性,并试图揭示该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因果关系路径,从而有助于农村针对性别差异制定多样化的消费引导策略和改进措施。结果发现:具有倾向于性别平等或家庭中女性地位居高的特征的家庭在教育等方面投资支出较多,且家庭总体的消费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