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外贸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中亚各国贸易发展环境从内外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提升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处于中国向西开放前沿、外经贸严重依赖中亚市场的新疆来说,充分认识并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良好发展基础,趋利避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中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尽快形成比其他地区和周边国家明显的竞争优势,谋求与周边国家建立高层次的和长远的经贸合作关系,是新疆经济出现跳跃式发展的契机,也是21世纪新疆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在应对挑战的同时,要抓住对己有利的发展机遇.中亚诸国与中国是近邻,长期以来在经济方面就有合作.近几年来,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推动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也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3.
中亚五国独立后,中国(新疆)同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并对双方经济合作现状认识基本一致,即虽然双方的经济合作已发展到多个领域、层次不断提高、产业合作有所加强、合作路径不断拓宽,但总体上仍属初级阶段,经济合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今后,双方可以继续通过市场互补和经济技术互补及能源合作促进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不断升级,迈向了全面经济合作的新阶段.在21世纪,中国与东盟之间无论在贸易、投资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未来,双方继续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实合作内容,在互惠双赢基础上的全面经贸合作前景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5.
毋庸讳言,中亚区域经济整合对于新疆、中国西部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谋划新疆发展必须考虑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必须使新疆参与中亚区域经济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 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 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由于存在着地缘关系的不可替代性、地缘经济的便利性和地缘文化的相似性,使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相关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选择。这是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坚实基础,不仅使双方经济合作必不可少,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7.
上海合作组织是我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最重要的合作平台,随着合作的日益深化,投资和贸易已成为该组织内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但是,相比我国与其他区域的合作而言,中国—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合作在地缘上主要还是立足于新疆。因此,探索新疆的外贸问题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中亚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是从制约新疆外贸发展的若干因素出发,思考在上合组织背景下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与中亚贸易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推动具有传统渊源与合作基础的国家和地区在更多领域开展更具实效的合作.在阐述“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基础上,对“新丝绸之路”战略的现实支撑进行分析,并梳理中亚贸易现状,对如何更好地实施“新丝绸之路”战略、促进中亚贸易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竞争态势及贸易比较优势,目前主要表现在与哈萨克斯坦方面,无论从经济规模、资源潜力、竞争力水平、国土面积以及新疆与中亚诸国的贸易规模,哈萨克斯坦均占有特殊的位置。2001、2002年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7.4%、57.7%,  相似文献   

10.
1991~2007年,新疆与中亚诸国的贸易额从无到有,从跌宕起伏到稳定快速增长,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等要素的差异,新疆与中亚诸国的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各自形成了一些优势或特色行业。本文以工业领域中的能源和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11.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21世纪中亚地区将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大国对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争夺而成为世界新的热点地区。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的现状出发,分析两国在该领域扩大合作的可行性以及这种合作对中哈双方利益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相似文献   

12.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所在的里海地区能源潜力巨大,被称为"21世纪的能源基地"。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发展迅猛,中国自中亚五国能源进口规模增长迅速,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不断拓宽。但同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也呈现出不同的国别特征。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合作关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6)
建立中国-中亚FTA,既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寻求的主要目标,又是中国向西开放实施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得出新疆发展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实质性问题。依据其他自贸区建立所带来的影响分析得出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对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及五周年庆典在上海隆重召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由初创时的5个国家增加到包括观察员国在内的11个国家,由刚开始的安全合作,变为安全与经济合作“两驾马车”,再增加到2006年的政治、安全、经济与人文合作“四轮汽车”,经历了飞速发展、欣欣向荣的时期。在各国人民追求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大趋势下,经济合作成为该组织合作非常重要的领域和平台,其中产业合作成为提升各成员国合作水平的重要方面,决定各成员国合作的未来方向与水平。由于地缘、人文关系,中国新疆在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一直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0余年来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占70%以上的比重,与中亚国家在产业结构上具有广泛的同构性与互补性,在产业合作中更是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疆已成为我国对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窗口,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对推动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疆与中亚国家地缘相连,区位优势明显,在资源合作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和龙头作用愈加明显,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是营造中国良好安全周边环境的战略基地。同时,双方经济合作也面临社会稳定问题仍比较突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民族文化心理因素产生一定阻碍,信息渠道不畅,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快发展兵地融合经济,联合开发中亚市场,加强新疆外贸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新疆企业面向中亚国家投资步伐逐步加快,并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新疆大型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中亚国家的主力军;二是对中亚投资力度加大;三是对中亚国家投资领域扩大;四是贷款形式的投资增加。但是,新疆企业面向中亚区域投资还面临不少困难,诸多问题值得思考。新疆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受益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新疆企业面向中亚投资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的条件、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阐述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和新疆面临的中亚国家次区域经济集团化压力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新疆可采取的三种模式即“增长三角”模式、“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模式和“边境自由贸易区”模式,最后提出了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技术对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毗邻,有3500公里的边境线,新疆10个沿边地州中有7个与之接壤,在新疆已开放的16个陆路口岸中,有11个是对中亚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不仅成为连接亚太地区和整个欧洲地区最便利、最廉价的运输通道,而且为中国和中亚国家打通了一条东西双向开放的通路。加之中国实施全方位开放和沿边开放战略,使新疆扼守大陆桥的咽喉地带,成为中国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前哨阵地,也是中亚通向中国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应积极利用SCO和CAREC两种资源,建立和完善新疆参与的中亚区域经济机制、模式,争取更多的资金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使新疆真正起到中国向西开放的大通道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促进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交流的历史见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交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往来迅速发展,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中亚五国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是亚欧大陆跨国交通的重要通道。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往来,不但有利于建设新的丝绸之路,而且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