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深化拓展,产品内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模式。在介绍我国产品内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产品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产品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优化升级的趋势;产品内贸易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不十分显著,提出充分利用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产业发展,优化产业技术结构,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升级平台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崭新的分工形式,产品内分工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为灵活、有效的配置提供了更好的方式,也将世界各地的企业纳入了全球分工体系中。产品内分工使得发展中国家得以进入全球生产体系,分享新的发展机遇。在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产品内分工对我国产业升级发挥作用的作用机制:产品内分工通过劳动力效应、国民收入效应、企业技术水平效应和产业生产率提高效应等各种途径,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我国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理论上研究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工业行业1995-200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行业劳动力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这种负向效应在资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显著。另外,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劳动力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在总量贸易方面,企业出口可以显著提高劳动力收入份额。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依据结构主义增长理论,利用总量生产函数经济增长率分解方法,基于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动态估计结果,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配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进行重新考察.结果显示:三次产业劳动产出弹性差异明显,已有研究中直接用国民经济劳动产出弹性代替的做法存在很强假定性;基于分产业劳动产出弹性重新估算劳动力配置效应,发现其数值明显减小,表明已有文献夸大了配置效应;但其在不同时期更为稳定,说明配置效应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兴起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国际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中间品贸易日益盛行,并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分年度、分行业地测算了连续14年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并实证研究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论是:近十余年来,国际产品内分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同时,垂直专业化比重(VSS)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业行业贸易顺差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增加值核算框架,本文测算了中国省际地区参与双重价值链的程度,并构建国内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市场化改革、交通网络等对制造业增长的空间影响的实证分析框架,考察产业间关联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及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参与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均促进了制造业增长,前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存在地区的异质性,后者相反;参与双重价值链对低技术行业产出的促进作用高于其对高技术行业的作用,出口升级可促进本地制造业增长且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进口投入占比直接降低本地制造业增长,且对低技术行业产出的负效应大于高技术行业;市场化改革、交通网络和资本劳动比例促进制造业增长。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的我国贸易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发展中贸易大国,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也由传统的水平分工向垂直专业化分工演变,并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切入了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测度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水平,针对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各个环节,采用贸易余额贡献率(CTB)指数衡量我国各个生产环节的贸易份额和贸易余额贡献率,并以电器设备、机械器具和纺织品为例,分析这三个部门产品内贸易各环节的情况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下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结果显示:参与产品内分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攀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阶段检验结果表明,并非参与产品内分工就能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其作用的发挥需要有经济增长、资本积累、FDI和制度质量等相关支持性条件的协同;产品内分工主要通过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和FDI技术溢出效应等三种传导途径促进全球价值链攀升,同时,产品内分工也通过人力资本"挤出效应"和制度质量"弱化效应"对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攀升形成了阻碍。由此,本文提出加快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完善产业基础和培育服务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围绕着制造业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全球化的贸易数据,主要从经济企业规模结构和技术应用,来分析全球化对我国环境产生的利弊。有关研究表明,即便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集中在污染密集型企业,但由于新型国际分工日渐明确深入,具有全球化生产网络特点的清洁行业比例迅速增长。因此,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量高幅度增长而污染物排放量低,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结构效应带动了环保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国际外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红 《商场现代化》2006,32(13):37-38
第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重大变化。国际分工已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阶段,而在于产品的整个价值链,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变为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变化的经营环境,对全球生产体系、公司组织结构和经营投资战略加以调整,出现国际外包现象。本文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国际外包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李嘉图模型的框架下,通过模型推导,对比分析了考虑国际分割生产和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条件下,一国出口比较优势变化的原理;并采用2001-2008年我国和世界制造业26个分行业的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不考虑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割生产,我国制造业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行业增多了,特别是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比较优势上升了而分离了国际分割生产导致的贸易后,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明显下降。此外,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2-2007年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相关数据,先后测算了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程度和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模型分析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是造成制造业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程度强化了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中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削弱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内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作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价值链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运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2000-2014年的数据,实证考察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的影响并检验了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总体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存在“天花板”效应,即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加强,其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促进作用是边际递减的,而对制造业分工地位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不同服务投入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与传统的服务投入(批发零售和运输服务化)相比,现代化的服务投入(电信和金融服务化)对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目前来看,由于国外服务的渗透率较低,所以占据主导力量的国内服务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服务使用率高的制造行业要比服务使用率低的行业对价值链的升级效用更大一些。(3)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整体较低,还未达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最优临界水平,仍都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4)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研发创新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促进价值链参与度深化的可能作用渠道。但是制造业服务化通过研发创新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不存在提升效应,可能还存在其他作用渠道。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发展服务型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以生产过程分节化和中间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价值链时代,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本文对2000-2014年中美两国制造业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程度及分工地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参与GVC分工地位指数总体小于美国同期值,美国制造业在GVC分工中处于相对上游环节,这与中国制造业后向参与GVC分工程度较高相一致。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不具竞争优势,中美贸易摩擦对双方GVC分工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需加快受制产业的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使用2000年~2014年中国18个制造业的样本数据,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GVC参与度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参与GVC程度的加深会带动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增长,进口中间品会降低出口国内附加值,但GVC参与度提高所引起的出口国内附加值增长幅度大于进口中间品所引起的下降幅度,出口国内附加值与GVC地位存在U型关系,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加入WTO都显著提高了出口国内附加值,改变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测度方法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将制造业分为高、中级技术类别,高技术制造业有更强的附加值获取能力,中级技术制造业更多依赖高密集度的劳动投入分享附加值。  相似文献   

16.
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基于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结合影响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进行考察,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整体以及不同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的作用效应进行分解,发现东亚生产网络分工主要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技术外溢效应途径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出口竞争力,但理论上所预期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未发生促进作用。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作用途径在制造业不同部门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效应所驱动,即便是此类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程度很高的制造业行业所获得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却并非由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技术外溢效应所推动。这种分工状况容易导致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锁定效应,压缩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对我国的就业问题带来了两种负面影响:一是降低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二是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由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没有构建起吸纳劳动力,特别是传统劳动力就业的机制,一遇外部冲击便会倒逼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使重化工业战略更加得到强化。因此,应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尤其在制造业层面,自由与多样化分工的产业制造与要素资源的流动特性,正逐步取代传统贸易体系。在推行制造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实现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全球价值链核算理论,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我国制造业生产长度,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度持续增加;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长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从制造业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流向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有所提升,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则相对较弱。在数字化发展背景下,提出创新制造业技术,引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潘安  王迎  戴岭 《商业研究》2020,(3):49-57
基于总贸易核算法和WIOD数据,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考察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利益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并通过垂直专业化结构讨论了贸易利益与分工地位存在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2014年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中的贸易利益占比和GVC分工地位均呈现出“V”型的变化趋势,中国主要处于GVC分工的下游环节,在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贸易利益分配地位;中国处于较低GVC分工地位的原因在于通过“加工贸易”模式参与GVC分工,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典型,导致中国的贸易获利能力相对较弱;俄罗斯和巴西的贸易获利能力有所加强,并处于相对较高的分工地位,印度的贸易获利能力和分工地位均有所下降。因此,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对中国在GVC分工体系下提升贸易获利能力和分工地位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提出国际分工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及由此衍生的收入效应、关联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假说。采用20世纪80年代陆续进入工业化成熟期的15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同时,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外贸依存度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内最终消费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其经济含义表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果过度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制造国地位,长期依靠商品贸易来拉动经济增长,可能阻碍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而随着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如果减少对商品贸易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来发展经济,对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将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以上结论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