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产业链基础上生成的产业集聚已是区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就形成了集聚型经济模式。区域物流是这种集聚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物流对区域集聚型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生产要素的配置状况、市场全球化的进展、供应链的形成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集聚型经济,在形成发展中对区域物流的需求是以产业结构特征和区域经济走势为导向的,以此提高市场产效率。区域物流与区域集聚型经济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物流业与区域产业完全的融合,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物流与经济的关系因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而改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拉动物流发展;在经济发展程度居于其间时,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江苏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徐州市,应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与苏南的经济差距,最终实现苏北、苏中、苏南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对全国物流产业集聚研究较少的状况,论文将全国31个省级单位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运用区位熵法对这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度,发现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差异,东北地区物流产业集聚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物流产业一般集聚,东部地区物流产业弱集聚;然后采用灰色关联法对这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以国民生产总值为表征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度较高。研究的结论对我国经济和物流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发展的角度展开思考,以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为切入点,为后续分析奠定良好的理论前提。提出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发展的核心架构,并对整体结构进行展开分析。以此引申出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构建路径,从更为细致的角度提出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联动发展的基本模式,目的是为了在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实现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物流的集约化、全面化与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将现代物流作为支撑区域经济的四大产业之一,为了探寻适合湖北省省情的发展思路、模式,将湖北省的物流总量、物流投资、物流设备和基础设施、物流产业的增加值和物流科技教育水平等反映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广东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通过对美国、日本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历程、模式的分析,探寻适合湖北省情的现代物流发展思路、模式。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是当代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之一,其集聚效应带动了集群地区经济的发展。针对目前辽宁省物流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从物流形成的产业原因出发,分析物流产业的集聚机理与服务业及制造业的联系与区别。选取集聚度测算指标——区位商系数并加以多层次化改进,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与第二产业集聚度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物流产业的现实状况和相关理论,得出辽宁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较高,集群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的调整及生产性质的不断改变,产业集聚政策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面对当前河北提出的三年大变样所带来的机遇,通过产业集聚的发展解决制约石家庄物流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和机制性矛盾,对于推动石家庄经济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产者服务业作为当今世界发达地区的重要经济推动力,对正致力于构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来讲,更是意义重大。生产者服务业能够有效的支持高效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它是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成经济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关键因素,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区域发展、提升地区创新力、促成产业集聚、加速核心城市形成的战略选择。因此,必须重点发展、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的进一步提升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物流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与制造业联系最密切的产业,其集聚式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的促进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江苏省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江苏省众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对该省的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是可寻求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运用区位熵法对山西省物流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度,发现自1998年后山西省的物流产业就初具专业化程度;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山西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以地区生产总值为表征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度不显著。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物流行业的背景下,山西省物流业不应该主要依附煤炭产业的发展,而应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积极推进物流产业集聚,从而与山西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聚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江苏省扬州市县域产业集聚竞争力不强是制约扬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扬州市县域产业集聚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以经济园区建设为支撑,提升产业集聚度;优化外来资本的利用方式;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是提升扬州县域产业集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海 《财贸研究》2010,21(2):15-21
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单一地区需求导向决定的围绕城市群的产业圈层集聚布局,可以实现获取市场和节省成本的需要,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扩大,从而形成了该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带来的区域发展追求市场范围,区域之间必然面临激烈竞争和资源配置的非"帕累托最优"。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产业圈层布局和区域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是彼此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经济是包括物流活动在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区域物流系统的空间结构.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也由增长极发展模式、点一轴发展模式向网络发展模式动态演化.其中,网络发展模式是物流产业发展的目的,而点一轴发展模式是增长极发展模式向网络发展模式演化的中间阶段.因此,在区域物流发展规划中,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合理确定区域物流资源的空间配置方式,同时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产业规模,把区域物流确定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协作配套产业或基础性产业予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对产业集聚现象及集聚水平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区域发展产业集聚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建中  徐晗 《北方经贸》2004,(10):24-25
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文章针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困难 ,提出利用产业集聚来带动其经济发展 ,并通过对产业集聚具有的优势和资源型区域发展产业集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对产业集聚现象及集聚水平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佳  尹超  刘飞 《商业时代》2006,(4):22-23
发展区域物流是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下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及物流业发展现状,提出基于现代物流与现代商贸集成运行的区域物流系统发展模式,建立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及运行模式,并对系统实施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也促使物流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现代物流业作为先进的产业组织模式和经济管理活动,在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为物流需求方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物流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与现代化水平。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认识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致力于  相似文献   

19.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对带动湖南省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构建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将加速湖南区域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文在深入分析物流一体化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对建立物流一体化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和体制做出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马丽雅 《现代商业》2014,(1):139-140
产业转移是经济一体化推动下的一种全球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积极进行调整,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因此,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西部民族地区梯度化转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产业承接有利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发展优势,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稳定有效扩大就业途径,激发内需潜能,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能有效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帮助西部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