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趋严峻,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影子银行问题再次被广泛关注。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丰富了融资渠道,改善了融资结构。然而影子银行脱离监管的状态,让机构和投资者不得不去关注它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这也给监管当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的特点及风险,进而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趋严峻,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影子银行问题再次被广泛关注。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丰富了融资渠道,改善了融资结构。然而影子银行脱离监管的状态,让机构和投资者不得不去关注它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这也给监管当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的特点及风险,进而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任梦嘉  张雪燕 《商业科技》2014,(31):137-137
近几年,我国影子银行无论是在融资规模还是机构数量上都有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其风险也逐渐凸显。由于影子银行固有的隐蔽性,人们对其风险认识不足,再加上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监管当局应及时采取对策以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冲击,并针对中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5,(11)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的存在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现象。我国是新兴经济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客观上给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快速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影子银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一系列问题可能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隐患又不容忽视,加强与创新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与治理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营方式更加灵活,更加注重金融创新,但与此相伴随的是更高的风险,随之对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介绍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特征及产生原因,当前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对我国未来监管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境外主要经济体如美英欧和以FSB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出台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都把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作为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防控金融系统性风险积聚和监管套利的需要和必然反映。借鉴境外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最新制度安排和变革经验,我国应在结合影子银行体系自身运营特征的基础上,从影子银行的区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微观审慎监管安排的细化与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的立法完善等方面,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使之与传统银行共生互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8.
影子银行意指从事融资贷款业务,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不受金融监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影子银行体系对市场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挑战。影子银行满足了商业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但影子银行易引发信用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顺周期性风险交叉传染风险、监控不足的风险。完善影子银行监管,必须加快立法进程,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实时监控,从而引导影子银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9.
《商》2015,(26)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人们对影子银行的关注度逐步升温。这种连接了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桥梁,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融资贷款中介功能,监管却游离于货币当局传统货币政策之外的新型经济体系,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阐述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情况,探究影子银行的发展缺陷,分析影子银行的监管缺陷,并为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建议。得出如下结论:影子银行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新的能量,中国应以加强监管与放松管制并行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金融性问题也逐渐展露出来,而引发这些金融性问题的民间金融公司开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一类容易引发金融性风险问题的民间金融公司,以典型的影子银行为例,通过对影子银行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对影子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性因素展开探讨,从导致影子银行聚集风险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研究影子银行风险传导机制具体内容,从而为民间金融公司有目的地规避风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李倩  申兴芳 《商》2014,(26):162-162
我国监管当局国家对金融业的严格控制导致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经济需要,大量非正式金融机构应运而生即"影子银行",之所以称之为影子银行是因为它具有传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使用高杠杆等特征。但是,它是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存在,而我国现存的金融监管体系有很多触及不到的地方。因此,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所以我国应该加强对其的监管,完善我国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是由金融创新、监管套利、信贷需求、货币政策频繁波动共同推动的,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不可否认的正面、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风险的积聚。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错配、期限错配、信用错配以及高杠杆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金融体制,导致影子银行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风险、地方政府风险紧紧挂钩,三者之间存在风险相互传导的可能性。对影子银行风险的防控应秉持“疏堵并举”的原则:建立影子银行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隔离;谨防地方政府利用影子银行过度融资、投资的冲动;在继续微观监管的同时,建立适应于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积极推动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13.
朱蓝澜 《中国市场》2013,(42):113-115
影子银行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系列金融创新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一种信用中介形式。本文从影子银行概念的提出,重点分析了影子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和回购协议市场实现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行的业务职能的运行机制和风险特征,并对我国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监管提出了探讨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影子银行在发达国家已经蓬勃发展了几十年,在中国还是这几年的新生事物。然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以信贷业务延伸出表或者腾挪至同业等经济资本占用较少的项目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影子银行结构简单、杠杆率低,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已经引起监管密切关注,市场上的主要业务形式也已经被近期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覆盖。中国影子银行总体系统性风险可控。综合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有其负面的风险也有积极的作用,在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影子银行走向阳光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影子银行作为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发展直接融资的有效渠道,在我国金融业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占GDP比重排名比较靠后,整体体量较小,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不过,我国影子银行长期处于监管盲区,传统监管体制无法实施及时而有效的监管,既不利于我国金融系统安全稳定,也不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特别是金融业内外循环扩大了法律关系模糊带来的消极影响,放大了刚性兑付带来的金融资源循环受阻问题,增加了监管缺乏带来的金融系统不稳定因素,导致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缺位问题进一步凸显。影子银行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但分散管理的弊端依然比较明显。为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积极作用,助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应从顶层着手设计有效的监管制度,规避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具体而言,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全面统计制度,掌握内外循环中的金融家底;二是建立健全规范而有效的管理架构,防范内外循环中的金融风险;三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国内与国际规则的全面接轨以及内外循环规则的连通;四是引入监管负面清单制度,平衡金融创新保护与金融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6.
游离在货币当局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是经济稳定运行的潜在风险因素。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尚不成熟,但已经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利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图分析其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和货币量的影响,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游离在货币当局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是经济稳定运行的潜在风险因素。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尚不成熟,但已经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利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图分析其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和货币量的影响,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了全球对影子银行的关注,中国也不例外。同时,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亟需加强金融监管。本文从影子银行的规范分析出发,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规模、特征与价值分析,提出了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元林 《商》2014,(32):178-178
影子银行应包含所有的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活动和信用中介机构,国内的影子银行与西方国家存在两方面的重要差别:风险特征上的差异和融资模式上的差异;影子银行发展迅速,但是规模小,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影子银行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金融抑制带来的问题,但是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的产生,对影子银行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20.
"影子银行"在国外研究较为成熟,而国内处于初探阶段。我国现行影子银行体系存在巨大潜在风险,亟需研究制订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因此,以影子银行的风险规避为出发点,从制度约束视角下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经济效应,继而对影子银行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金融监管要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要鼓励和引导合理适度的金融创新,最终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最后,从制度创新和监管重构等方面对"中国式"影子银行规范路径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