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产融结合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余鹏翼 《商业研究》2003,(17):16-19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能否有效结合,对改革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运用成本——收益模型对我国产融结合进行相关分析后不难看出,现阶段的产融结合不仅对我国产业资本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金融资本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结合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经验,对我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结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财团抵押是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团抵押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物质利益,而且也关系到企业的形象与声誉。本文阐述了设立财团抵押的法律依据、财团的构成、财团抵押设立的条件,并提出了设立财团抵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佩瑶 《商》2015,(1):164
随着股权分置的改革,加速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转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出现了转化和融合的趋势。本文进行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分析,认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资本市场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基础、规律及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业资本的跨国流动和转移是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常见现象,产业资本跨国转移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整合利用其它国家的优势生产要素,其转移的载体是跨国公司,其转移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原理。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所转移的产业也不相同。在国际产业分工更加深化的条件下,国际产业资本将向具有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集聚。  相似文献   

5.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它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必然结果.通过产融结合,企业能够提高注册资本,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为企业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对中国著名企业集团——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研究,解析产融结合过程中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运动形态,探究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所具有的特性使得两个资本市场相互吸附,但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金融市场的完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产融结合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针对当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关》2012,(10):10
8月30日,"东盟Sandratex财团投资西安综合保税区,建设东盟国民国际产业园,是明智和有远见的行为,必将促进西安和东盟之间的经济交往,实现互惠互利。"9月12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韩松会见印度尼西亚商业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印度尼西亚Sandratex财团董事局主席林国民时表示,西安市将为Sandratex财团投资做好服务,希望Sandratex财团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同时"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出现已经广受认可。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国际产业资本促进"刘易斯拐点"出现的作用机制,应用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国际产业资本与第一、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国际产业资本促进了第一产业就业减少和第二产业就业增加,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可能与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加速转移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体育产业基本特征和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如何构造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资本支持体系,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证券化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两个角度,分析了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动因,指出对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而言,双赢的策略是发展集聚经济。东道国成功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制可以分为产业耦合和产业升级。在产业耦合层次,集聚经济应建立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地方协力生产体系;在产业升级层次,集聚经济应克服锁定效应,不断沿着价值链向上攀升。政府吸引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重点应该从提供优惠政策转向建立地方协力生产体系;并且要为国内企业创造与外资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不断地发展、壮大本土企业。  相似文献   

11.
田薇 《商业时代》2011,(31):45-46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完全或主要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行业中的两个以上不同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控股集团,不关注产业资本通过控股两个及以上金融行业而形成的以产业资本为主体的企业集团。本文尝试探索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在未来国际竞争中需要的资金集中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基于金融控股集团特有的资金运作过程,探索和谐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杨浩 《商业科技》2014,(6):147-147
中国入世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在不断适应国际环境的同时,我国一些实力强、基础好的企业,不断谋求壮大,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系不断加深。无疑,产融结合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提供了后发优势,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促进也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在产融结合进程快速推进的背后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本文通过对产融结合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莉萍 《现代商业》2012,(24):163-164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产融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常普遍而且极为重要的经济现象,应利用有效条件进行产融结合,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满足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分享其高收益。本文借鉴了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经验,从产融结合的概况入手,分析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动因。指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路径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铁路产融资本是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而形成的资本运动.它以铁路产业资本为主体,运用金融功能广泛吸收资金,主要服务于铁路产业内各企业,承担铁路产业内资金结算与管理、结构化融资、产融资本完全融合三大职责,以实现盘活现行存量资产、构建效益型融资机制与铁路产融资本模式的目标.铁路产融资本可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和调控,以自身有效的增量资金投入,促进铁路资产、负债结构存量优化调整.而构建效益型融资机制是实现铁路产业资本低成本、大规模扩张的一个基本途径.铁路产融资本的收益倍增功效,可有效破解铁路股本融资难题,改善铁路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是调整铁路产业资本结构、解决铁路高负债建设导致财务负担过重的重要出路.国家应早日赋予铁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职能,批准设立金融机构,有力支持铁路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目前 ,我国“券商系”的出现 ,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 ,一时成为众人讨论的焦点问题。通过对产业资本向金融业深度渗透的现象、成因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的分析 ,产业资本正在走一条企图通过控股金融公司来进入金融领域的危险道路 ,在目前的法律条件下 ,必须提高警惕 ,坚决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16.
浙江商帮与中国近代商业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商帮与中国近代商业的产生陶水木(杭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310036)如果说传统商业是与农副业、家庭手工业相联系,以贵卖贱买获取收益为特征的话,那么近代商业则与近代产业资本相关联,随产业资本的产生而产生,从属并服务于产业资本,以通过正常的购销差价...  相似文献   

17.
2004年6月16日,由温州当地9家知名民营企业——神力集团、奥康集团、法派集团、泰力实业、国光房产、远洋眼镜、耀华电器、星际实业、新雅投资集团——联合注资成立的中瑞财团正式挂牌成立。财团注册资本5800万元,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民营财团。据报道,该财团可以调动的资本多达100亿元,在投资方向上,财团将致力于投资地产,金融和资本运作,并有意接手德隆系旗下的部分优质企业进行重组。据媒体报道,就在中瑞财团宣布成立的同一天,温州当地另外7家民营企业组建的中驰财团也宣布成立,号称可以运作的资本超过30亿元。对于民营财团风生水起的最新气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对其运作的风险,又如何评估?为此,《商界名家》特别连线浙江大学资本市场与会计研究中心,请该中心主任、国际金融专家汪康懋谈谈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资本支持体系,是文化产业良好、有序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文化产业资本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有限,财政税收政策不完善,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度不高,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完善文化产业资本支持体系,应提倡社会对文化产业的捐赠,完善文化产业资本筹集的税收政策,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文化产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通过股权相互渗透而实现资本和产权的相互融合的过程.赵文广博士在<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按照企业集团的控制主体不同,可分为以产业资本为控制主体的"由产而融"模式和以金融资本为控制主体的"由融而产"模式.无论作为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母公司还是子公司,上市公司一般都扮演了关键角色,所以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选择前者的我国上市公司群体,重点研究以产业资本为主体的我国上市公司将金融资本置于统一所有权之下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体育职业化的推进,CBA俱乐部之间的竞争从单纯的竞技体育向综合性竞争发展。在这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环境下俱乐部产业资本的运营现状有待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