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当今世界,最受世人关注的能源市场当属石油市场,而作为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煤炭市场则受到相对的冷落。事实上,煤炭是世界最重要的三大能源之一。而在中国,煤炭的地位更加重要,中  相似文献   

2.
能源资源特点 (一)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据统计,1992年中国能源生产量为10.73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量的9.3%,居世界第3位,排在美国、俄罗斯之后。同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为10.92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量的10.0%,也居世界第3位。1994年,中国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量的27.8%;中国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量的7.7%;中国石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占世界总量的5.9%。  相似文献   

3.
邢楷 《市场周刊》2004,(43):30-30
石油与煤炭到底谁是第一能源?以前似乎是石油,而最近一两年,煤炭开始为自己争取地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有一种观点越来越奉行: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未来能源结构政策的基本方略是“煤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心 《经贸导刊》2000,(11):38-39
中国是世界上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少数国家之一,煤炭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工业部门燃料动力的主要来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民用能源,并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目前,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总产量的76%,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75%,约60%的化工原料和80%的民用商品能源是由煤炭提供的。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能源的支柱。煤炭工业在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源与环保问题。能源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根据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而2007年已达到1110亿吨油当量。在30多年内能源消费总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2007年,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石油占35.6%、煤炭占28.6%、天然气占25.6%。  相似文献   

6.
煤炭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四分之一。随着原油需求的提高,世界正在掀起采煤热潮,这不仅反映出世界能源消费出现转折,而且还将对世界能源供需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成本较低的原料之一.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愈显重要。为此,我们就2007年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采访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濮洪九。  相似文献   

8.
煤炭作为能源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博弈的焦点。 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攀升和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的凸显,我国对煤炭产业的发展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已提出“双碳”发展目标。我国的煤炭能源革命具有艰巨性,作为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亟需能源的强力支持,但能源结构相对单一,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煤炭问题与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约因素。 此次“革命”能否推动煤炭体系发生根本性变化,能否处理好煤炭部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取决于对煤炭能源现状和前景的把握,在于煤炭能源的路线、手段和方式。 文章从“双碳”背景下的煤炭部门发展路径出发,对煤炭供需、煤炭与环境、煤电一体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中国煤炭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自然资源问题。首先是能源问题和原料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种现象和与之相联系的日益迫近的燃料动力危机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和科学中心非常明白这种原因。目前,85%的能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近92%的所用能源靠矿物有机原料。因此。为解决具有全球性的能源和原料问题.要求国际社会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解决煤电价格争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煤炭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0%;火电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的比重高达70%以上,电煤占全国煤炭销售量的60%以上。2004年我国21个省市闹煤荒、电荒,煤电价格一路上涨.纷争激烈。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长势头强劲的一年,增长率达413%,这个数字是过去十年平均水平的两倍。去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了15%以上.占世界能源消费增量的43%。世界其他地方的能源增长也达到了2.8%,是2002、2003年单年增长率的两倍左右,创下了自1996年以来增速之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能源是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作为一个总体概念,它属于劳动资料;能源贸易是能源交换和流通的总和,不包括人才、专有技术和机器设备在国际间的流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但即使是以石油消费为主的国家也引发了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商品短缺时代的结束和资源短缺时代的到来,这就需要我国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在国内的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0%多.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7%左右。居民电力消费中.10度电中有8度是由煤炭发电提供的。现在.中国原煤消费量每天大约是981万吨.相当于2002年英法两国一年的煤炭消费量。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贸易论坛》2005,(3):63-63
去年中国石油产量达1.7亿吨,煤炭的产量超过19亿吨,显然,有足够多的数据来支持中国能源政策。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我们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能源生产过程中占到了76%,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占到了67%,而且煤炭的勘探开发潜力还很大。  相似文献   

15.
《商》2016,(11)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也经历了雾霾的高发期,这段时期的特征是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和煤炭在能源消费占用较高的比例,与中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特征相对一致。本文重点总结归纳美国的大气污染的历史问题,从能源结构与大气污染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得到美国的治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煤炭工业,为国民经济提供了主要能源。从1949年至今,在由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一次能源构成的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50年代为90%以上,60、70年代略有下降,80年代为75%左右,1994年为72.8%。煤炭是工业动力的基础。从1949年以来,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始终以煤炭作为主要的动力燃料。1992年,生产建设的煤炭消费量占当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能源危机已经近在眼前: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GDP增长9.7%,但能源消耗增长高达17.4%:化石能源储采比仅有几十年。2/3的能源依靠煤炭,而石油、天然气储量不足全球的2%:石油进口量持续上升,预计201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0%.2020年将接近60%。[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能源的利用史上主要有3次大的转换: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能源结构从煤炭转向石油、天然气,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油气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油气战略的影响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是由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石油安全。能源市场,特别是石油市场,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其产品又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成分,因此,中国的能源战略与政策受到国际能源形势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同时,中国作为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经济总规模日益扩大的大国,能源政策也对世界的能源市场甚至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不考虑国际影响因素和不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能源市场体制改革与政策上的经验教训,仅从国内的情况出发制定中国的油气战略是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各行业煤炭、原油、天然气以及一次电力的消耗密度,据此考察中国出口的隐含国内能源,并比较分析了出口与其他最终需求部分所占能源消耗的比重。计算结果表明,在2002~2007年期间,中国各类型能源消耗密度普遍降低,其中原油消耗密度下降最快、天然气下降最慢;十大出口行业的煤炭、原油和电力消耗密度在下降,且低于所有行业的总体水平,而天然气消耗密度却在上升。中国出口隐含国内能源在上升,其中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的上升较快、原油上升相对较慢,同时,出口贸易结构不利于在保持出口增速下同时实现节能降耗。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占总需求对国内能源消耗的比重有所上升,拉动经济增长相同幅度时消耗的能源要高于居民消费,但相比政府支出和投资并不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