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两难”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美国、日本、欧洲三大发达国家经济体都存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世界经济形势将如何演进及其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三大机构的预测情况比较及美国恢复就业的历史数据分析,指出未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结局的不确定性更添加了复杂性;通过对中国GDP增长率、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外贸情况相关数据的分析,指出中国经济目前存在两难:即通涨压力犹在和经济增速减缓的问题。2012年,中国既要保持增长速度又要保持物价稳定。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目标排序的话,"稳增长"还是应当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金融危机也凸显出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着外贸出口依存度过强、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较慢、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宏观经济管理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变革与完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探索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对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作者探讨了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分析了创新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世界经济逐渐摆脱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经济冻结,开始走上复苏之路。展望201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要确定增长,亟待新的动量;中国经济将回归终端需求;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由美国转向中国;产能过剩无碍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疫情引起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增长也在放缓。尽管如此,201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以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和供求因素为背景,通货膨胀的苗头已经出现。中国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应对疫情冲击过程中,要防止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量入为出鼓励可持续性消费、谨慎使用刺激性经济政策、深化结构性改革、发展新经济产业形态才能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  相似文献   

5.
纵观世界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都是既包括健全的市场体系,又包括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更应如此。今年以来,我国通胀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宏观调控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艰巨任务。美国也在今年以来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并取得了成效。中国的国情不同于美国,但借鉴美国经验仍然是有必要的。 克林顿上台后,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实行低利率政策,目的是刺激投资,促进需求,振兴经济。去年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7%的超常增长幅度,这个近10年来未曾有过的高速度增长,自然引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与密切,政策间的相互影响也越发明显。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美联储为将自己国家从经济危机中解救出来而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家庭资产的配置。文章着重分析美国退出QE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指出中国家庭资产组合的调整之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在全球经济"低增长、低通胀以及高不确定性"的趋势之下,中国宏观经济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这是国家政府、经济学研究、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新形势下,从经济转型、城乡发展、自贸区建设以及金融风险运行几个方面,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的走势无疑对全球都具有巨大影响,我国也不例外。关于怎样估计纽约9.11事件后美国、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今年以来,国内需求大幅提升,从投资看,一季度增长12%,二季度增长15%,7月份增长近18%,8月份增长近19%,消费增长率也略高于去年平均水平,但总体增长率却跟随出口增长曲线趋于下滑,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走势在目前阶段主要不取决于内需,而是外需。二、"九五"期间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出现重大转型,主要是美、日、韩、台、港等的信息产业在沿海地区布局,使信息产业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一大产业。日、港、韩、台过去对美顺差,由此转为对中国大陆顺差,中国大陆对美贸易则出现巨大顺差,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信息产业的高速的增长,而信息产业的增长则得益于外需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7年,全球的总产出几乎增长5%,这是16年中最快的,其中,1/3以上的增长来自美国,或是直接实现的,或是通过美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的方式问接实现的.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其经济一旦显著降温,势必对全球经济带来影响.根据世界银行和IMF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历次衰退或减速都伴随着其他主要经济体和贸易伙伴的相应变动.  相似文献   

10.
新因素--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中期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主要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复关"和"人世"问题久拖不决.进入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加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提高,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力,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美国商界对扩大中国市场的强烈期望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双边协议.中美先后历时14年的双边谈判终于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11.
贾康 《中国市场》2014,(7):9-11
以全球视野的角度指出目前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运行状态总体向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减少。在国内,指出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搭建稳健的货币政策给经济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空间,经济增长在7.5%左右趋稳下抓住国内与国际的双重机遇,积极推进深层改革。对中国今后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形势作出了研判。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迅速波及全球,不仅造成了美国经济新-轮衰退,也造成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企业如何变"危"为"机",关键在于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经济博览     
"中国价格"融入美国经济"中国价格"已融入美国经济,并正成为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纺织品进口配额于2005年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将占据美国纺织品市场的半壁江山,美国经济正面临"中国价格"的新挑战。美国企业可以生产取代日本产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对中国上证指数和中国GDP的关系以及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与股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股经背离”现象在美国同样存在,并非中国特有.同时,从一个新的角度,用股市股票流通市值代替股票指数与GDP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了股市股票流通市值能有效反应宏观经济情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有人说“发达国家看美国,发展中国家看中国”,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6.
鄂志寰 《国际贸易》2003,(11):34-38
自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后,其实质经济增长坎坷颇多,GDP增长率起伏不定.进入2003年后,美国实际GDP增长速度逐季上升,近期公布的2003年第三季度实际GDP增长率高达7.2%,创出美国自1984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大季度增幅,远远超过市场预期,金融市场对美国经济的走势开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乐观情绪.  相似文献   

17.
钟伟 《中国海关》2002,(1):28-30
2001年回顾:审慎的"一枝独秀" 2001中国经济,大致可以寻找出四大特点,一是前高后低,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一路滑坡,全年经济成长将在7.4%左右;二是负重前行,即中国经济承受着世界经济增长失速的沉重压力;三是热点稀疏,今年除了投资热和外资热之外,消费可谓不温不火;四是紧缩阴影日浓,宏观经济面临重新跌落到通货紧缩中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董有德 《财贸研究》1992,3(1):68-69
<正> 一、宏观调控的体制不同:美国实行的是短期经济调控体制,调控方略近视化,忽视了中长期调节与计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因为美国私人经济成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大,国有制企业占的比重较小,崇尚经济自由思想,大垄断资产阶级不接受政府的调控方略。美国的社会经济矛盾较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尖锐。矛盾频繁出现,老问题未解决,新矛盾又致,很难确定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战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陷入了大范围的经济萧条之中。面对经济下行,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政府开始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采取"双松"政策以保证经济的软着陆。本文以凯恩斯主义发展史为切入点,并对我国金融危机前后主要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凯恩斯主义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影响,由此引发对凯恩斯流派在实践中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安步当车     
经济危机一来,扩大内需重提.扩大内需是权宜之计?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说到底是扩大内需惹得祸.在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上放任自流,盲目乐观、不顾后果地进行内需调度,结果终于开错了药方,走到了事物的反面.即使如此,内需的扩大.在美国和欧洲人那里.向来是战略而非战术.因为每届大选投票,有一个特别的尺度,即就业率和经济振兴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