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自工业化以来,人类以碳氢化合物高排放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已使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远超过地球容纳力,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生存。城市一方面是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是改变生态格局、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低碳发展不仅是城市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全局性的问题,需要从城市发展定位、政策体系、技术保障、产业调整和低碳消费多方面协调配合,才能有效突破目前存在的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能源终端消费最为集中的区域,城市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为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家能源局将组织开展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的申报工作。据了解,全国许多省市对此都给与了高度关注,并希望得到这个荣誉,借此提升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  相似文献   

3.
绿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彤  王能民 《消费经济》2001,17(4):11-13
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约束和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工业与消费模式造成的严重的污染,加速了资源的稀缺速度,加剧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传统消费模式也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了十分明显与直接的损害,因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各国相应地提出了绿色消费、清洁生产以及绿色制造等新的消费模式与生产模式,中国消费者协会,二届十次理事会也确定,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色消费”年主题活动,绿色消费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的主导模式,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绿色消费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低碳发展成为必然.城市作为工业和人口的集中之地,是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未来的10至15年,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避免"碳锁定"、城市怎样低碳发展,本文从借鉴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经验、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步骤、公众参与的低碳行动、低碳发展的法律保障、低碳研发技术体系的形成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问题的双重考验下,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绿色经济。许多发达国家将发展绿色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萧条、增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也提出了"绿色新政"的概念。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来临,而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将是这场革命的关键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化工科技市场》2008,31(12):45-46
“中美绿色能源论坛”在京召开。 全球变暖、生存环境恶化、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由此,发展绿色能源,建立新的能源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成为人类努力的方向,绿色经济将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西方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生活质量和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以及人类对减少环境污染的日益增长的强烈要求,使绿色产业蕴藏着无限商机,一场绿色产业革命浪潮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席卷全球,而且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发达国家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 1994年6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举行的首次环保工业和贸易展览会上,有世界各国400多家公司的环保产品成交额达到近3000万美元。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绿色产业的市场已超过3560亿美元,而到本世纪末有可能达到6000亿美元。其中绿色环保工业技术产品…  相似文献   

8.
任鹏 《商业时代》2012,(33):134-135
本文描述了能源消费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及面临的问题,分别从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两个视角分析了城市能源消费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剖析了我国城市能源消费未来所存在的各种节能机遇。针对以上问题,文章分别从控制城市化水平、优化能源结构及紧凑型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晓青 《市场研究》2010,(3):22-27
<正>汽车工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的经济支柱和人类密不可分的伙伴。在节能减排成为首要任务的时代背景下,使用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已成为能源消费产业必然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交通领域的能耗和污染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很  相似文献   

10.
绿色管理指的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绿色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自经济全球化之后,各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就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各国的交往频繁,世界经济一体化。在经济高速发展之下,能源的消耗就成为必然的因素,而消耗的能源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是无法避免的。加之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严重超过地球的荷载量,人们对绿色的呼唤越来越明显。21世纪必然会是一个以绿色为口号的世纪。与之相适应的,在企业的管理思路上也将要对应为绿色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城市是人类社会工商业活动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2011年,全球5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国城市化率(2012年)也超过52%,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城市时代,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销售与管理》2009,(9):26-27
近年来,由于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城市话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最适宜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13.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此背景下,进行绿色消费成为人们广泛参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主要途径。郑州市作为中原大省的省会城市,在校大学生人数众多,他们的消费行为对郑州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消费的主力军,也是绿色消费的主要群体,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愿对推动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消费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本文对郑州市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愿和绿色消费行为现状进行实证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法,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200名学生为样本,研究了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态度、认知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为改善郑州市大学生的绿色消费现状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传统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已经对环境和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现在.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全球环保趋势日益高涨.使得绿色消费这种新型的消费模式越来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消费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也大大增加,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各国对绿色经济关注逐渐增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属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当下的传统能源紧缺,使得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面临着沉重的能源之殇。人类生态足迹中50%以上是碳足迹,构建新能源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节能减排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通过节能可以把短缺能源需求降下来,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出于对未来能源安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国家能源局将新能源城市建设纳入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规划,未来五年国内将建设100座新能源城市、  相似文献   

17.
我们每Google一次的耗能相当于烧开半壶水。IT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占到了全球的2%。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数字化进程所带来的能耗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51.27%;快速城市化在为城市经济增长带来机遇、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却也面临着能源紧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阶段,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未来这个数字还将继续上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能源供给赶不上消耗速度、城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激能力弱、人类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在低碳城市和绿色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韧性城市,将发展和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试图探索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发展的绿色危机 截至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到2030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将达到50亿。尽管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是目前城市所排放的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8%,工业生产中木材消耗量占76%,自来水消耗量占60%。(图1)  相似文献   

20.
陈建新 《消费导刊》2012,(1):7-7,13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全新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绿色”潮流的推动下登上了世纪的大舞台。绿色消费模式已经成为21世纪的时代主题。浙江省作为中国第二批的“生态省”建设试点,在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成为了关键。本文就针对浙江绿色消费模式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做出分析,并就如何创新发展思路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