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本文在构建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新型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测度了150个经济体1997-2011年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系数,进而运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揭示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首先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具有显著的"逆水行舟"特征,赶超并不是发展中国家的"专有策略";其次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出口技术复杂度适度赶超能够有效地改进一国的能源效率,过高和过低的赶超均不利于能源效率改进,跨越"极限门槛"型赶超是中印高出口技术复杂度与低能源效率并存的根本原因;最后高等教育对能源效率改进具有显著的边际递减特征,经济增长能有效地促进一国能源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2.
分区计算对比其他国家的出口相对绩效指数表明,2003年后,中国不同区域指数值走向差异明显,低收入区绩效指数振荡攀升至历史高位。在基于收入水平的要素成本率指标和出口相对业绩、出口发展指数指标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其计量参数表明,只有高收入区省份从2007年始,上年收入水平才对当年出口增长发生具统计显著性负弹性影响。预计未来中国出口增速会下降,但并不会发生增长逆转。高收入区出口转型升级、中低收入区充分发挥成本优势、加强高中低收入区经济联系,有助于强化中国货物出口增长可持续性,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非发达经济体发展业绩分化,仅有为数不多者成功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本文选择那些产业结构遵循正常工业化模式的经济体作为比较对象,主要分析不同经济体货物出口产业结构转变趋势中表现出的差异,从中总结规律,并对照中国情况,研判中国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前景和策略。一、经济体分类出口结构趋势对比彰显重化工业重要性(一)发达经济体只有重化工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KWW方法并基于2016版WIOD数据测算出中国及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增加值,以此为基础重新估算了2000-2014年中国及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时期内,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多数经济体的总体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相对差距在逐渐拉大;按要素密集度进行分类测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与其他经济体相比则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不仅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也落后于同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巴西和印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新型测度方法,结合地理优势异质性特征,首次从跨国面板层面对上述作用机制进行细致检验。得到的结论主要有: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对弱势群体就业率的作用机制呈现倒U型,适度赶超能有效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偏离"比较优势零值"较远的赶超会抑制弱势群体就业,中国的赶超已经处于抑制弱势群体就业的负效应区间;"契约型地理优势"有助于弱势群体就业率提升,加快与其他经济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和消除国内市场分割,是使得"契约型地理优势"在中国发挥正向效应的重要手段;释放企业经营环境红利和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红利有助于发展中经济体同时实现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与弱势群体就业率提升;我国政府当前大力推行的碳减排和能源效率提升计划,可能会对弱势群体就业产生一定冲击,但可以通过"以总量补效率"的形式淡化上述冲击。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Feenstra&Romalis(2013)整理的各国出口数据,首先运用生存概率法分析各经济体SITC4位码产品的出口持续性,进而借助工具变量2SLS模型,首次就出口持续时间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与启示有:发达经济体产品出口持续时间对出口产品质量作用表现为"高质稳进"型正效应,而对于发展中经济而言,过长的出口持续时间则意味着产品质量的"低端锁定"和"低端下滑";出口过度依赖传统优势产品和"质量革新惰性"是近几年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执行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战略有利于发展中国经济体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空间型地理接近"不一定能够促进一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制度型地理接近"则有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相似文献   

7.
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可能产生积极影响。在理论分析和基本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等9个国家的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了一国出口企业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扩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出口企业集约边际的扩张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而出口企业扩展边际对产业结构变动不存在显著的影响。这说明,积极推动现有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张有利于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对于维持出口贸易的平稳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过度依赖欧美市场的中国正在加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步伐。为了提高中国出口商品在新兴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测度出口商品技术复杂度指标,首先计算了SITCRev.3至5位码下2600多种制成品的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将所有制成品按技术含量从低到高排列后分成五类,然后计算了中国与11个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每类产品上的出口份额,构建各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技术结构。通过比较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口技术结构,考察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贸易的竞争域、贸易的发展空间、贸易的发展潜力,以及这种相互间的贸易替代域与贸易发展空间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入世以来,中国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继续升级,但是升级速度落后于印度;中国与印度、越南相比,低技术含量制成品的优势已经不明显,与俄罗斯、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巴西和墨西哥相比,中国在高技术和中偏高技术制成品上处于劣势。在这种后追前堵的趋势下,中国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国与各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出口技术结构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对二战后11个高速增长经济体的出口、消费和产出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计量检验。对单个经济体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三变量向量自回归估计后发现,这些经济体的三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的因果关系,并没有一般性的规律;而将这些经济体在1978-1996年的三变量进行面板向量自回归并进行因果检验后的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的出口和产出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以及消费和产出的双向因果关系。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快速赶超的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应该注意维持内部和外部的平衡,既重视出口也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外部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影响,本文从双边贸易的视角构造"中国—贸易伙伴"双边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并将出口市场因素纳入考虑,分析中国在贸易伙伴的出口市场份额与贸易伙伴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57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出口技术复杂度顺贸易伙伴出口技术复杂度梯度增长;贸易伙伴市场份额的提升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总体作用为负,该结论存在出口市场与行业的异质性; OECD经济体和非OECD经济体出口市场份额的提升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产生了抑制作用;非OECD经济体出口市场份额的提升有利于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升级; OECD经济体出口市场份额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资源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引起了国际的担忧。文章首先采用类比先进经济体的方法,构建了中国1997~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以2004年为临界点,呈"倒U型"趋势,前期快速相似于先进经济体,后期进入缓慢调整期,降低了与先进经济体的相似度。计量分析显示,总体上,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得愈发相似于先进经济体,全球经济失衡程度加剧,但2004年之后,中国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程度。在未来的调整与治理中,中国需权衡好产业升级与人们生存发展的关系以及国内发展与国外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出口急剧收缩为背景,基于2006—2014年的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全球双边贸易数据,考察企业海外供应链特征对危机后出口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外供应链中心度较高的企业,金融危机后在出口恢复的概率和速度上表现更好,这一结论在替换主要变量、样本和计量模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证实,中心度较高的海外供应链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进口投入要素,从而保障金融危机后企业生产和出口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产品质量差异化程度较低、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核心度较低的产品中,海外供应链中心度对出口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企业的海外供应链中心度越高,出口恢复的金额和数量也越多。本文为企业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海外供应链优势,推进外贸供应链畅通和提升出口抗风险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2000-2008年间中国对120个贸易伙伴国(地区)的商品出口数据,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计量方法,本文揭示了我国出口潜力的地区分布与历史演变特征,并测算了后危机时期中国的出口潜力。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贸易自2007年开始转入"出口不足"状态,特别是对亚洲近邻的市场拓展相对滞后。展望后危机时期,在全球经济保持稳步回升的条件下,中国在2010-2015年间潜在的出口增速可达31.1%。综合出口潜力的规模指标与成长性指标,我们认为,后危机时期中国出口市场结构调整的总体导向应是:在保持欧美传统市场份额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重心逐渐转向出口潜力较大的亚洲和拉美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密切中非经贸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未来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潜在对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G20经济体的货物出口增速与其GDP增速之间的差距,本文发现2012年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货物出口增速大多低于其GDP增速,此轮出口增长"失速"并非是中国特例,而是全球性现象。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分析了造成此轮全球性出口增长"失速"的主要原因,发现近年来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出现的"天花板"现象、发展中经济体价值链分工位置升级和国内价值链的延伸以及发达经济体国内价值链的收缩都会导致世界贸易规模萎缩。本文认为,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平台扩张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的外部空间和以自贸区战略为依托推进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由"边境上"向"边境内"深化,是中国应对出口增速下降可能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速面临快速下行的巨大压力下,能否依托服务出口重塑"稳增长"动力源,成为理论和实践部门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文章从增加值这一真实出口增长角度,运用WIOD最新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了中国和43个其他样本经济体2000~2014年的出口增加值、出口总额和出口附加值率等相关数据,通过行业层面和国别层面的比较研究发现:(1)与制造业相比,虽然传统总值核算法下中国服务业出口不到制造业的25%,但增加值层面的出口却已到制造业的80%左右,且从发展趋势看,制造业出口附加值呈下降趋势而服务出口增加值呈上升趋势。(2)从国际比较来看,无论基于传统总值核算还是增加值核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04—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出口参与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处于较低水平,整体呈"金字塔"型,且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基于全部样本匹配的实证结果表明,出口使得企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按地理区位分组的结果表明,出口使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对提高,按企业规模分组的结果显示,出口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有"逆规模"特征,出口的正向作用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按行业分组的结果显示,出口对于大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贸易协定内容数据库所提供的有关区域贸易协定中的52项条款规定,以及每项条款规定法律可执行性的信息,构建区域贸易协定的水平深度指数,实证检验其对出口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贸易协定的"总深度"条款对出口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前向垂直专业化参与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WTO+"条款与"WTO-X深度"条款对出口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核心深度"条款对出口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前向垂直专业化参与率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将"核心深度"条款区分为"边界深度"条款与"边界后深度"条款后,只有"边界后深度"条款对出口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前向垂直专业化参与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核心深度"条款中,"边界深度"条款需要与"边界后深度"条款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进而对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库服务贸易数据,基于服务贸易进出口关系,构建六个服务贸易关联网络,选取整体网分析法中的点度中心性指标、中间中心性指标和基于CONCOR算法的核心-边缘结构性指标,对中国服务贸易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10年间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显示:金融危机后全球各经济体间的服务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网络中的竞争力总体偏低但地位有所上升,且进口地位优于出口地位;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网络中的权力地位快速提升,渐由半边缘地带转向核心地带,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力增强,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区域。总之,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网络中的竞争力正在由弱转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21个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与10个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研究了双向FDI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陷入组外商直接投资(IFDI)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对外直接投资(OFDI)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跨越组主要依赖OFDI拉动经济增长,IFDI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跨越组和陷入组双向FDI的交互项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IFDI和OFDI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因此,经济体应着力促进双向FDI协调发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最终促进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20.
为解释中国出口产业结构提升的原因,我们通过对平新乔等(2006)方法进行修正和改进后,对中国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比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依然具有明显的"加工贸易"特征,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则是提供给中国中间品的主要来源地;其次,出口份额与垂直专业化比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充分表明当前中国出口产业结构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口中间品所做出的贡献,中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依然在于廉价的劳动力;第三,尽管中国目前仍处于国际垂直生产体系的低附加值阶段,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已开始优化其出口产业结构,改变过度依赖加工贸易的生产与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