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我国28个省级区域的出口数据,运用修正后的Hausmann(2005)模型测度了各省级区域2002-2008年劳动和资本密集度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差分GMM估计从全国和区域双层面对要素密集度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资本和劳动密集度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两种密集度产品技术含量的差距在不断扩大;Stolper-Samuelson定理在我国是适用的,劳动密集度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资本密集度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表现为显著的负作用;导致我国出口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相悖"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密集度偏向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密集度偏向型产品。  相似文献   

2.
中间产品贸易的技术溢出是国际贸易影响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从中间产品贸易及其技术溢出效应的角度解释发展中国家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一方面可以使发展中国家间接地分享国际先进的R&D资本;另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技术学习和模仿的机会。由于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和技术学习的技能偏向性,中间产品进口使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3.
选取1998—2006年中国26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结合劳动力供需的对外开放影响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就对外开放对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全国样本看,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缩小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而贸易开放与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则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在分地区讨论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缩小作用要大于东部地区,贸易开放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倒"U"型关系的实证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间产品进口贸易会对我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使用关税作为进口贸易额的工具变量,有效控制了进口贸易的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了中间产品进口对我国制造业行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剔除了进口贸易额与工资之间的内生性后,中间产品进口贸易显著扩大了相对工资差距;虽然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差距大于非技术密集型行业,但是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影响在非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资本品净进口国,资本品进口引致资本积累并通过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是影响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相对工资差距的一个重要机制。文章实证检验了资本品进口与中国熟练劳动力的互补效应及其对中国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在中国长期存在,资本品进口促进了中国的资本积累,并通过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提高了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扩大了相对工资差距。然而,劳动力的相对数量效应和相对效率效应对中国不断扩大的相对工资差距的解释力不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对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的影响。分析发现: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逐渐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加大了对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扩大了我国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则不确定。行业特征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技术密集型行业偏向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劳动密集型行业则会偏向对具有比较优势的非技术工人的投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有进行进出口贸易的32个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2~2009年,采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进出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结论显示:在不考虑行业特征的情形下:第一,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缩小;第二,在将进出口贸易分解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情形下,出口贸易增加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缩小,进口贸易增加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在考虑行业特征的情形下:第一,出口扩大工资差距,进口没有影响。第二,行业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会导致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瑞琴 《财贸研究》2011,22(6):63-69
采用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检验国际产品内贸易对中国行业内部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收入分配的效应。研究表明:现阶段,与技术进步相比,国际产品内贸易并不是造成中国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中国熟练劳动力要素禀赋的相对缺乏,国际产品内贸易发生的行业要素密集度不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内不同性质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会缩小,而技术密集型及兼具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内收入差距则会拉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框架,以我国制造业部门为研究对象,采用WIOD和TIVA数据库1995~ 2009年的数据,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对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总体上提高了我国制造业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增长最为显著地推动了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的提升,而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提高则起到了相反作用,来自国内服务业部门的中间服务投入更明显地降低了制造业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1998~2010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分组层面研究了贸易开放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出口开放、进口开放都会显著地扩大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但同时也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出口开放在东部地区会显著的缩小劳动力工资差距,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会显著的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进口开放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会显著的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在西部地区则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永照 《财贸研究》2010,21(1):17-23
借鉴内生性技术进步理论,考察技术进步偏向对中国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短期,技术进步偏向会导致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和低技能劳动者失业率的增加;长期,技术进步偏向会导致中国的产业向高端升级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弱化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限制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加强对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中低技能劳动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需的劳动力数量惊人。可是在近些年里,由于不同的原因造成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因此,我国的制造业要努力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争取在出口竞争上获取主动地位,提升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对外贸易不仅直接影响着相对工资差距,还通过技术创新效应间接影响着相对工资差距。本文运用美国制造业1997-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美国制造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竞争没有扩大美国制造业所有行业的相对工资差距,美国劳动密集制造部门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竞争有一定的关联,但技术密集制造部门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与其无关;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以及国内的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美国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运用2000-2005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对外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行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将27个细分行业按照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分析了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技术进步等变量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论如下:在不考虑制造业行业特征的情形下,行业的对外贸易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行业的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在将对外贸易分解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情形下,进口贸易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技术进步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缩小;在考虑制造业行业特征的情形下,行业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会导致进、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差距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C-P模型,为考察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对理论模型的均衡条件进行数值模拟,采用2002—2012年间的30个省级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仍因异质性劳动力的大量流入而受益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我国地区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交互作用,相邻省域之间存在工资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2-2007年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相关数据,先后测算了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程度和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模型分析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是造成制造业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程度强化了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中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削弱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内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雪洁  于庆瑞 《财贸经济》2019,40(8):132-145
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推进工业化进程对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持续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6年省级数据测算了劳动力成本数据并实证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导致中国“去工业化”。排除内生性问题,本文的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资金配置的“脱实向虚”导致“去工业化”;制造业工资上升“挤出”了制造业就业并造成“去工业化”,尽管工资上升“倒逼”制造业投资增加并提升了工业化水平,但是“倒逼”效应微弱;社会保险费通过增加制造业就业提升了工业化水平,但也通过“挤出”制造业投资加速了“去工业化”现象。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加工业部门的有效劳动力供给,延缓工资上升趋势;落实社会保险费改革,降低社保费率;多管齐下扭转投资“脱实向虚”的局面;多种方式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18.
《商》2016,(7)
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对一国的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基础上,本文从人力资本、物化资本以及劳动力市场三大角度着手,全面分析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一国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修正Antràs et al.(2012)模型,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环节偏好的新测度工具,在测度出1997-2011年34国8类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上游度的基础上,就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的环节偏好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生产环节时,兼备"量增"和"质升"两种功能,且多数生产性服务业的"质升"功能具有"最优环节",该环节多位于各国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上游度的"中值"区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以远离"最优环节"的形式支持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呈现一定的粗放型使用特征;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和资本市场并未完全发挥其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的功能,"冰山成本"引致的"华盛顿苹果效应"和FDI使得贸易地理优势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作用效应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1-2012年间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分别测度"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整体以及异质性出口部门的出口技术复杂度,通过引入产业分工地位和进口技术溢出等变量考察生产性服务进口中间投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进口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分别存在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产业分工地位能够调节生产性服务进口中间投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并且该调节作用主要存在于制造业出口部门;生产性服务进口中间投入主要对处于产业链分工下游国家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存在正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且该效应对服务业和制造业出口部门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