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些年,在全球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能源消耗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如何有效提升能源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2004-2019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运用OLS和2SLS方法实证分析FDI对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层面,FDI能显著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分地区层面,FDI对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却会降低中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而对于东部地区,FDI对其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无显著影响。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投入、人力资本、政府环境规制等因素均会对全国及各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在提高外资引进质量的同时,增加研发投入的支出、提升自身的能效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还应分地区制定差异化的引资策略,促进结构升级,积极提升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992010年中国33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研究表明,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是主要动力,但在管理效率及行业规模效率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利用DEA方法测度了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W型"特征,在2000—2010年的平均值为0.607,表明全国的能源效率水平较低,能源损耗较为严重,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大。从2004年以来,全国及地区能源效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从区域间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最高的,平均值为0.78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第二的是中部地区,其平均值为0.5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效率值最低的是西部地区,平均值为0.416。从主要省市来看,全国高效率省市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市主要集中在宁夏、贵州、内蒙古、甘肃、山西等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在能源消费量快速增加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投入导向型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对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制造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效率水平整体偏低,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和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新疆既是能源大省又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新疆1990—2011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其次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和碳排放量及强度进行协整检验,最后建立两者的ECM模型并得出本文的结论:新疆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短期波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要大于长期波动的影响,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能源消耗总量不断攀升,其中城市能源消耗量占到绝大比重,故科学测算与认清城市能源效率状况,对于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多渠道的统计数据和细致的数据预处理,文章在以永续盘存法估算城市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借鉴Zhou等(2012)基于Shephard能源距离函数的能源效率定义,将劳动和资本的无效率从生产函数中分离出来,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测算我国2001-2013年24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开展四大地区、南方北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地级以上城市能源效率平均水平略高于0.6,能源效率排名前10位城市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后10位城市则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四大地区、南方北方及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能源效率及变动趋势表现出明显差异,总体上都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被广泛关注。文章旨在分析上海市能源的使用情况。运用单要素能源效率估计上海市能源效率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对1996—2017年的上海市数据应用带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进行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发现2013年后的上海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历史时期的前沿面,并通过ARIMA模型预测未来三年的能源消费量仍会上涨,但年增长率明显低于2010年前。  相似文献   

8.
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对中国1978年~2011年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进行分析,同时将中国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与一些主要国家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资源投入产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效,技术进步变化引起了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提高.相对美国、日本、巴西等6个国家,中国全要素生产效率水平居中,但技术变化指数和纯技术效率指数均小于1,存在投资效率下滑态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首先对我国能源效率进行Malmquist指数的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正增长趋势,东部地区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后,且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较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发展不平衡。再将能源效率的测度结果作为因变量,运用Tobit模型,并考虑了国内外能源价差等因素,T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能源价格的改革需要其它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0.
论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以能源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为投入指标,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产出指标,建立DEA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1978~2007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我国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CRS-DEA模型测算海西各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并从地域差异、变化趋势以及收敛性角度对海西能源效率进行全面地实证研究。主要结论为:海西区域间能源效率差异明显,中西部能源节约空间还很大,海西总体能源效率先发散后收敛。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FDI是一国获取外国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本文采用DEA方法将中国13个服务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就服务业FDI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2004~2008年期间,中国服务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而不是技术效率的提高;服务业FDI显著地促进了服务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已有文献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时不考虑环境因素,或者仅考虑环境因素而忽视能源投入的现实,文章将资源和环境因素同时纳入生产率研究框架,对1996-2009年中国省级经济单元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对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实现了TFP增长的动态分解,并研究了TFP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我国整体TFP较低,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资本/劳动比率上升不利于TFP的提高,外资引入对TFP改进具有拟制作用,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生产效率(或经济增长效率)的核算中,忽略资源环境因素的冲击,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效率被高估,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会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相似文献   

14.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工业生产效率与绿色化程度的主要测评指标,通过超效率DEA视窗模型考察了中国30个省市2011-2015年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及南部各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高;中部各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望提高;西部及北部各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偏低,其生产效率与绿色化程度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韦文雪 《商》2014,(21):71-71
本文基于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BM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对29个资源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多数资源型城市的能源效率由于环境因素的加入而降低,且2005-2012年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呈现U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使用2000至2016年省际层面能源产业数据为样本,对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产业集聚和需求转型对能源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论认为,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态势。处于能源价值链上下游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能源产业集聚能够提升能源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需求转型已成为推动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4-2008年中国23个省市奶牛场统计数据,采用多产出随机距离函数估计方法,测算全国和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研究结果表明,原料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为缓慢,技术效率改善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潜力较大,技术水平退步是阻碍TFP增长的主要原因;主产区与非主产区之间存在增长差异,且非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更快。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政府效率竞争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基础上,结合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构建评价政府效率的多维度体系,利用数据包络方法量化中国省际政府的政府效率,实证检验政府效率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效率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即政府效率竞争在初期通过"治理成本效应"抑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政府效率的改善又会通过"市场配置效应"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政府效率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区别企业所有制属性、技术水平和所在地区后呈现出显著差异性。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应继续致力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府效率,促进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王欣  曹慧平 《财贸研究》2019,30(9):43-53
先将要素价格扭曲系数引入分析框架,构建要素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采用OP法分别估算出中国制造业29个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金融错配系数,再通过1999—2013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检验金融错配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错配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企业金融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强;分行业研究显示,金融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为显著。因此,亟待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减弱金融扭曲,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内生可持续性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算和分解中国2001—2007年间私营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结果表明:新时期私营工业部门有着年均10.64%的快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其严重依赖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升,且技术效率所代表的经营管理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私营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区域间存在巨大差异,整体上呈现一种"马太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