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莉 《商场现代化》2008,(1):394-395
构建和谐金融是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和谐金融是金融内生机制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自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本文从金融自身、金融与经济、金融与社会角度对和谐金融的内涵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2.
贺磊 《中国市场》2010,(48):113-113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和谐金融是金融内生机制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自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本文从金融自身、金融与经济、金融与社会角度对和谐金融的内涵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金融行业也得以不断发展,并且发生很大程度变化,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发展。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传统金融业严峻挑战,受到很大程度影响。为能够使现代金融得以更好发展,应当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以便能够更好应对,进而保证金融行业更加稳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金融是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和谐金融是金融内生机制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自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从金融自身、金融与经济、金融与社会角度对和谐金融的内涵进行界定,谈谈构建一个和谐的金融系统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建立最优金融结构,实现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本文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探讨实现金融普惠化的市场化配置机制,研究指出放宽市场准入、政府谨慎介入零售市场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实现金融普惠化的市场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已经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现阶段,随着互联网金融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其对于传统金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传统金融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同时,对于互联网对传统金融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互联网金融是指依靠网络技术作为支持,实现各种经济活动,包括资金融通,在线付款等。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监管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8.
金融创新对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实现了不断创新,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金融产业升级是金融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积极创新才能促进金融产业不断升级。本文结合了现在金融行业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对金融的组织、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分析,期望通过这些详细的阐述能促进金融产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9.
金融是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命脉,在经济肌体中发挥着造血功能的作用.金融搞活了,经济发展就充满了活力.尤其是在现代金融经济中,随着金融的相关率和货币化率的不断提高,金融资产在社会资产总额中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货币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扩大,有效发挥金融在实现资本积聚与集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等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金融工程的兴起以及金融工程化的发展则是推动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金融的社会性及其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深入和公众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的社会属性日益明显。金融既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公共资源,又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金融对发展权利、社会稳定、代际公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经济的金融化凸现了金融在社会和谐中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1.
金融可以说是整个现代社会的经济核心,金融经济是整个社会及国家政府的命脉,而金融又具有高风险性和高危机性,需要构建稳定的金融体系来进行把控,才能使得市场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促使金融给国家带来高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金融处于不可撼动的绝对地位,同时金融经济风险也随之增加,对金融经济产生动摇根本的威胁。如何就金融经济的风险问题来采取相关防范措施进行预防,是金融专家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简单分析了金融经济及金融经济风险,并对金融经济风险及相关防范措施做了分析讨论,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生交易费用的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啸 《财贸研究》2002,(1):58-60
本文尝试构建一个适用于解释转轨经济的金融发展现实,以信用、技术和信息作为解释变量的内生交易费用金融发展理论框架,揭示出不同的国家之所以在金融体系类型和金融发展深化水平上存在着差异性,是由于每个国家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信用秩序;金融发展道路的不同取决于社会信用秩序的演化路径,技术和信息则在边际上发挥作用。并且在这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考察中国渐进转轨过程中金融改革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指出传统的纵向信用秩序和横向信用秩序之间、国家集中金融决策和社会分散化金融决策之间的一致和冲突,刻划了中国金融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可以维持社会经济整体上的稳定。大力加强企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企业金融生态环境条件.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企业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企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利因素,对企业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及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金融市场化改革急需大量既懂理论又精通实务的金融人才。但现阶段金融人员的从业现状不容乐观,怎样通过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的全面改革,以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是高校金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就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入手,对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助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15.
由于知识经济和社会科技的不断演进,网络金融逐步发展起来,在金融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秉承快速、简洁、省心的服务形式吸引了不少客户。网络金融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金融领域的进步。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针对现今迅速发展的网络金融,传统金融面临的挑战及压力更大。因此,该作就以往的金融和网络金融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惠金融提出的原因是金融排斥下经济稳定发展受阻,因此设计有效的普惠金融制度必须解决金融排斥问题,而不是所谓的持久性金融救助和政策补贴.中国金融排斥的主要类型是经济发展战略、金融制度安排、金融市场结构、社交关系支配、风险评估约束.解决金融排斥和提高金融包容,本质上要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排斥,使金融体系具备这样的功能——突破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瓶颈,为对社会发展有价值、有贡献的资金需求项目提供一种公平的融资机会.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调整现有的金融制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推进金融市场分层和提高竞争程度,而这些方法有效实施的基础仍然是公平、高效的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日益提升,金融创新活动逐渐增多。利用金融审计手段对金融风险加以规避,是金融行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立足于金融行业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金融创新趋势下金融审计监督体系构建策略"。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金融创新发展的可靠途径,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梦可 《北方经贸》2023,(8):102-104
绿色金融将金融理论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是解决环境规制等问题而衍生的新概念,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金融“活水”给绿色发展提供了动力,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已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分析了绿色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在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的同时也对抑制“脱实向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既会由于“蓄水池”动机而上升,又会由于绿色转型的需要而降低。研究为探究绿色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与路径提供线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爽 《现代商业》2014,(18):171-172
随着现代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体系内外所面临的金融主体间的利益关系逐渐地复杂,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金融秩序来引导和规范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伦理指的是一种用来协调金融主体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评判标准,是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主体行为道德的协调统一的产物。在整体的社会道德构架下,我们可以把金融伦理分为金融制度伦理、金融市场伦理、金融组织伦理、金融个体道德和国际金融伦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鞠然 《北方经贸》2007,(6):86-87
金融信用是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恶意逃废债行为,以至银行不良资产总量居高不下,金融信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分析金融信用的概念入手,指出金融信用不是国家(政府)信用,而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整合,进而分析了金融信用缺失的社会、经济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