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兴华 《消费经济》2003,19(1):62-63
由山东大学消费与发展研究所臧旭恒教授等著的《居民资产和消费选择行为分析》(以下简称《分析》)一书,已由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这是臧旭恒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居民消费一资产选择行为与制约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全书共4篇17章,30余万字。该书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居民微观决策行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考察调研法、逻辑分析归纳等综合方法,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经济环境、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以及影响和制约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认为绿色体育消费、绿色体育消费投资的选择,是最明智的选择,也是永不贬值的投资选择。本研究对体育市场的培育、开发、拓展以及正确把握体育消费者的行为、市场目标的选择和体育市场营销活动的运作能提供有益的参考,对促进体育产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我国居民高碳低效的能源消费现状已受到广泛的政策关注。尽管学术界对能源政策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家庭行为或意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到能源政策是如何实施的,并假设个体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已充分了解政策信息。研究将政策感知的概念纳入能源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研究中,利用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居民政策感知对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政策感知对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通过了更换被解释变量和改变样本容量的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发现,居民政策感知对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城乡和教育水平差异,其促进作用在男性、农村地区居住的居民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三类人群中尤为明显。研究强调了政策感知在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并进一步思考能源政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不同群体。  相似文献   

4.
许之所 《商业时代》2007,(31):104-105
本文基于居民教育消费比率理论,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消费的现状,以此挖掘出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的规律,并探讨了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现状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启动我国消费扩大内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和正确分析研究居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使启动消费的政策更加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消费行为理论和经验判断 ,一般来说 ,居民的收入、职业、年龄、心理等因素会影响其购买地点的选择。本文利用交叉列表、相关分析以及多重选择概率模型等方法 ,对武汉市居民蔬菜消费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考察居民的个性特征与蔬菜购买地选择的相关关系 ,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集市购买者”和“超市购买者”两种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在农产品消费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并识别居民的消费类群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安琪 《商业时代》2022,(6):62-65
绿色发展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提高居民绿色消费水平是重中之重.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嵌入行为外部性分析,阐述居民消费态度、主观因素和行为控制因素驱动居民形成绿色消费意向的路径,并且解释了消费意向促进消费行为的机制.最后,从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提倡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和增强企...  相似文献   

8.
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与投资行为的特征和关系,采用固定风险厌恶效用函数推导出风险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以及投资者的风险规避系数的求解公式。对2001年6月至2008年5月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CCAPM在我国不成立,这与我国不稳定的股票市场本身和未市场化的利率有着重要关系。相对于稳定增长的消费,在投资方面我国居民具有典型的"厌恶损失实现"和"落袋为安"的心理,投资者在熊市表现为风险偏好,在牛市表现为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9.
彭聪  年珂 《商业时代》2013,(4):73-74
我国居民由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而形成"抑制现在,预防未来"的消费习惯偏好,形成的主观贴现因子低于正常水平,进而引致更低的当期消费,导致持续的当期消费抑制及消费不足。本文借用新古典均衡分析框架,规范地分析了居民所持有资产回报率与其主观消费贴现率关系,并结合改革开放后居民消费状况,实证分析出居民消费边际效用弹性与居民资产回报率的定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居民当期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俞薇 《商业时代》2012,(28):20-21
随着消费水平和结构的提升,居民消费行为逐渐成为碳排放新的增长点,倡导低碳消费行为日益引起关注。本文对消费升级和消费模式的基本内涵进行梳理,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现状进行研究,并通过19 9 0-2009年的数据对居民消费模式和碳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居民电能消费支出与居民人均收入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研究了2000~2005年居民生活电能消费支出与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居民人均收入的不同阶段居民生活电能消费支出和其人均收入之间的规律,旨在为政府部门制定居民电价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一个社会主流的消费文化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而且制约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前一阶段,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失去应有的效力.其原因在于有关部门对现阶段我国消费文化的特点了解不够、政策的针对性不强造成的.本文试图从我国消费文化变化特征的分析入手,探讨我国消费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国外居民教育消费比率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教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出发,研究了居民教育消费中的教育消费比率的问题,解释了居民教育消费比率的含义,介绍了理论及经验模型、国外教育消费比率的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居民教育消费比率高低的几个重要因素。本丈旨在更好地引导我国居民教育消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消费者的购买评判标准的品牌资产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其对于消费的行为和消费者的心理都有着引导和塑造作用,本文分析了符号消费背景下品牌资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的商品化、市场化、多样化、层次化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体育消费在人们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居民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所引发的适应更高层次需要的生活方式。分析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研究体育消费合理发展方向,不仅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文化消费现状和趋势,梳理文化消费影响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与美国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以及文化消费对产业总产出的拉动,与美国对比分析我国目前文化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总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中美消费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1986—2005年中国、美国消费与收入的相关数据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通过建立居民的消费收入模型,得出了我国居民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居民的结论,并对如何鼓励消费政策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调控手段,中央银行通过对利率的调整,能够影响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并且可以通过利率调整释放政策信号,引导居民合理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在储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结合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储户的心理和行为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储户的储蓄行为,研究居民储蓄对利率低弹性的原因,认为我国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形,主要原因是由于居民个人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于风险的厌恶。最后,针对居民储蓄对利率所表现出的低弹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市场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雯 《江苏商论》2006,(1):144-146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造成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而抑制了即期消费。本文从预防性储蓄理论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然后分析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从政府政策引领的角度来研究居民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探索实现居民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路径,是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它对促成转变居民的生活理念,提升低碳生态的消费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