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福建省是东南沿海地区白酒的薄弱市场。近几年,红酒和啤酒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白酒略有萎缩。而与之毗邻的浙江、江西和广东等省则都是白酒消费大省,福建市场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最明显的表现是当地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如皖酒、四特、伊力特等都是周边省份的支柱品牌。福建省内的酒厂不少,但缺乏品牌效应,仅厦门的丹凤佳酿和建瓯的黄华山米酒影响较广。本土品牌的缺失导致了众多外来品牌先后在此试水,但成功者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2.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5,(38):B0026-B0026
在济南市场,青岛啤酒和济南啤酒(品牌名称是趵突泉啤酒)竞争激烈,抬高了进入门槛,令外来品牌纷纷止步?然而,一个名为“趵青爽”的买断啤酒品牌,却在两强相争中不断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趵青爽销售公司总经理田庆华认为,青啤和济啤的关注焦点都在对方身上,市场对策也都是针对对方制定的,对于新兴品牌的关注度不高?从细微处着手,找好切入点,新兴品牌就能够打开济南啤酒市场的缺口。  相似文献   

3.
河北啤酒市场可以说是一个不设防的市场,因为在本地没有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基本是区域性品牌分占市场。在河北市场周围集中了青岛、燕京、华润、哈啤等啤酒巨头,他们在进行战略布局时,都把河北划入圈中,在进入市场时,这些啤酒巨头都选择了中高档市场,并且很快站稳了脚跟。而来自河南、山东的低档啤酒,则通过低价渗透,蚕食河北市场,因此整个河北市场呈现出多品牌混战的局面。虽然河北啤市暗流涌动,但我们却可以看出其发展的脉络,一是外来品牌多采用听装啤酒进入河北市场;二是河北本土企业开始跳出低价竞争的泥沼。打造中档啤酒品牌。  相似文献   

4.
小刘 《糖烟酒周刊》2007,(11):124-125
我在湖北一个地级市场做啤酒代理,从2006年才开始,可以说是个“新手”。做啤酒的同行都知道,每个区域都会有个地方强势品牌,这些品牌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其所在的市场也很封闭,因此外来品牌很难进入。对于一些大品牌产品如青岛、雪花、燕京来说,可以依靠品牌影响力,采用错位营销方式,避开和地方品牌的正面冲突,占据高端市场。而对于小品牌来说,要进入市场,就难免和区域强势品牌展开正面交锋。  相似文献   

5.
王琪 《糖烟酒周刊》2005,(19):26-27
在西安低端啤酒市场,青岛汉斯啤酒一枝独秀,而在高端市场。外来品牌则通过大力度的促销,站稳脚跟并分食这一市场。  相似文献   

6.
黄更 《华糖商情》2001,(16):30-30
西南是我国啤酒业争夺最激烈的地方之一。2000年.青岛、华润、蓝剑、重啤等几个巨头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市场大战。但是,这一系列的争战对云南啤市影响不大。云南是我国啤酒工业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2000年。云南省啤酒总产量仅为15.68万吨,在全国各省市啤酒产量的排名中位居倒数第8位。产量少、消费量也少,所以云南省并不像山西、天津那样由外来品牌居主导地位,地产啤酒就基本上满足了本省消费的需求(2000年,云南省啤酒产量还出现了负增长)。云南啤酒外来品牌很少,量也不大,不足以影响到云南啤市的品牌格局。  相似文献   

7.
金良 《糖烟酒周刊》2004,(49):30-30
华南啤酒市场,是啤酒厂家争夺的重点。其中广东啤酒市场是重中之重,因为当地的啤酒消费量大,啤酒的利润率高。在广州销售的啤酒品牌达80多种,但是还没有占有率达50%以上的品牌,可以说这一地区的包容性很强,所以广东市场将成为众多希望做全国品牌的企业首选要拓展的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8.
秦晓敏 《糖烟酒周刊》2004,(48):A024-A025
浙江省有47家啤酒企业,其中大部分规模较小,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仅7家,尚未形成绝对占优的品牌。近两年,浙江很多啤酒企业被外来资本并购,形成了英特布鲁和华润两个大的系统,并购后的浙江啤市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9.
赵菁  周淼 《广告导报》2004,(6):55-56
我国现有啤酒企业400多家,啤酒产量发展迅猛,位列全球第二,其中年产量在20万吨以上的有23家,其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当前,国内颇具实力的啤酒品牌有: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珠江啤酒、哈尔滨啤酒、惠泉啤酒、金威啤酒等(如下图:中国主要啤酒品牌)。  相似文献   

10.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4,(50):A043-A045
2004年啤酒行业进入了后并购l时代。一方面。国内啤酒第一军团的青岛、燕京、华润基本上完成了对国内市场的布局,开始对所并购企业的整合,苦练内功,锤炼新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二三啤酒军团表现活跃,紧锣密鼓地进行并购,使得区域性市场啤酒品牌数量增多,未来啤酒市场充满了变数,竞争也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11.
华东地区的上海及江浙地区是各大啤酒巨头十分看重的战略要地,一方面该地区与华南地区相似,消费力极强。如2003年,浙江啤酒消费总量在170万吨以上,人均年消费量达44升。已经成为国内第二大啤酒市场,远远超过全国人均19升的水平。另一方面,华东地区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品牌,很多市场空白没有被占领,因此啤酒行业的巨头纷纷布局华东。  相似文献   

12.
闫治民 《糖烟酒周刊》2004,(38):B006-B008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夜场也越来越成为啤酒的重要消费终端,各啤酒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夜场终端的开发。百威、喜力、嘉士伯等国际品牌已经在夜场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也积累了相当丰厚的市场操作经验。中国的啤酒品牌做夜场无论是在品牌影响力还是操作经验上都急需迎头赶上。  相似文献   

13.
《销售与管理》2007,(8):78-78
L啤酒是M省有名的区域品牌。作为当地的老品牌,L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L啤酒还有一支能征善战的营销团队,这些营销人员都是从本地人才市场上招聘过来的业务精英,对当地市场非常了解,并且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影响,较低的价格,和良好的市场运作,在当地大小30余家小型啤酒酿造厂中脱颖而出,也拥有了一大批当地忠实的顾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良度 《华糖商情》2001,(26):30-30
甘肃省市场上的啤酒品牌相对较少.地产强势品牌只有黄河、西凉、五泉三个.前属于黄河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后面两个属于甘肃农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啤酒市场一直是地产品牌的龙虎斗.宝鸡啤酒曾试图在兰州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最终还是被淘汰出局。近年来,国内啤酒业两巨头青啤和燕啤也开始渗入甘肃市场,尤其是青啤并购西安汉斯后,兰州等市场上一夜间遍布汉斯啤酒。黄河集团、.农垦集团据此都做了不少调整,以求建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啤酒是一种含有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且平衡性良好的饮料,加之良好的口感,深受爱酒人士的钟爱。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它更是一种消暑降温的饮用佳品,这个季节也就成了啤酒的销售旺季。如今市场上的啤酒也可谓是品种繁多,那么,啤酒消费者究竟对哪些品牌情有独钟呢?  相似文献   

16.
连海萍  仲巍 《商》2014,(48):13-13
随着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中高档市场得以迅速发展,但低档啤酒仍占据着我国啤酒市场的大半江山,除了青岛、华润等几个全国性的啤酒企业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外,其它啤酒品牌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在我国中低档啤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表象下,大量的空白市场依然存在。企业自身也存在着巨大的改善空间,本文通过对中低档啤酒市场特点、行业竞争行为等方面入手,了解该行业现有状况。并为企业未来的市场发展做出规划。  相似文献   

17.
《市场周刊》2001,(16):16-17
上海,这个中国啤酒品牌最集中的消费城市,最高峰时世界顶级品牌和本土实力品牌皆云集于此,有50个左右的品牌在市场上混战。然而在啤酒这个微利的快速消费品市场,不少品牌都被毫不留情地赶了出动。一些上海啤酒厂商近几年日子简直过不下去:曾经连续十年稳居沪市头牌,号称“金身不破”的力波啤酒,最近干脆改换门庭,改了个新名字准备再起炉灶;澳洲的富值达啤酒,在上海一注就下了几千万美元,却差点落了个血本无归。至于嘉士伯的断腕撤退,号称“打响了外资撤退的第一炮”,却让青啤不费吹灰之力捡了个大便宜。  相似文献   

18.
李光斗 《糖烟酒周刊》2005,(20):B014-B015
纵观中国的啤酒市场,青岛、雪花、燕京、珠江等本土强势品牌在资本并购的基础上,取得了规模和竞争力的极大提升,促进了在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的竞争力:而进入中国的世界级啤酒巨头,像INTREBREW、美国A&B、南非SAB、英国纽卡斯尔、日本朝日……,也持资金与品牌在中国的啤酒市场中频繁运作、划分势力,在这块儿已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演绎着中国啤酒市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  相似文献   

19.
临近啤酒的销售旺季,经销商们也开始了忙碌,选品牌、招聘业务员、考察市场,其中啤酒品牌的选择成为经销商较为关注的事儿。最近编辑部的电话也热了起来,甚至每天我们接到七八个寻做啤酒的电话。我们对电话记录进行了整理,从中总结了以下几条“规律”。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啤酒市场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比较平淡。燕京在当地的优势明显,几乎覆盖整个内蒙古市场。当地的啤酒企业金川主要走差异化道路,以健康为诉求点,而哈尔滨啤酒进入市场之后,为了避免和其他品牌发生碰撞,把市场的重点放在了夜场。因此,三个品牌在具体的市场操作中,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