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为什么上来就感谢这个时代呢?是因为我们真的有很多自由的空间,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我的创业故事:创意中国首先感谢这个时代,特别是感谢中关村这个地方,让一群有想法的人,一群愿望创造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的人,有了很好的机会和环境。1994年,我开始正式创业,就是在海淀。当时我们创业主要做一件事,就是围绕企业,做企业形象设计和咨询服务几个方面。我们的创业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正好也折射了20年来中国市场化经济发展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创业的过程中,能活5年的初创企业基本上不会超过10%,活到7年以上就是1%—2%,我们现在活了7年了,很不容易。成为牛人才能和牛人做朋友2 0 0 6年1 0月份,我在北大读EMBA,那时跟一百个同学们坐在一起突然发现怎么大家都比我有钱啊!这帮人一个个不是身价几千万就是几个亿。我是做IT的,我们班还有一个做IT的,就是纽曼的老板,他也比我有钱,他是我北邮的师弟。在2005-2006年的时候,我之所以敢出来创业,就因为我的师弟都比我厉害了,让我备感压力。那时候和身边的朋友们一比,我混的不是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  相似文献   

3.
俞永福 《中关村》2013,(4):80-80
2006年年初,我第一次见到了今天在UC创业的两个搭档何小鹏和梁捷,当时我还在联想投资,而他们正在找投资。接到他们递过来的名片,我愣了一下:两个人名片上的Title怎么都是副总经理?我马上就问总经理是谁?他们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实际上,何小鹏和梁捷就是公司的负责人。之所以都印"副总经理",有两个考虑:第一是见客户的时候,如果有些问题不好当场拍板,可以说"我们再回去跟老大商量商量"。更关键的是,他们觉得两个人都是技术出身,未来需要找到一个在战略规划、经营管  相似文献   

4.
俞敏洪 《中关村》2014,(11):98-98
人生最短的距离不是直行,有时候是需要拐弯的。走不通了你还在那儿待着,那就是笨、傻。 有年青人问我:"俞老师您的创业故事很激励人,但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外界又存在很多疑问,让人感觉不得不放弃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5.
大海  赵塑 《中关村》2004,(3):84-85
2004年2月29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成就展”在北京农展馆隆重开幕,全国各地的“海归”精英济济一堂,展示了他们几年以来的创业成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6.
创业,这显然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词汇。而以往我们在面对那些创业失败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在教训总结中加上这么一句“造成最终失败的很大一个因素是他(她)对市场不够了解”。而对于市场人而言,多年在市场圈的摸爬滚打让他们成为最熟悉市场的那个群体。那是不是可以说,市场人创业的成功率,也会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呢?  相似文献   

7.
孙岩 《中关村》2009,(11):100-101
也许是心中敬仰的帝尧冥冥之中给予了我灵感? 也许是身为尧舜子孙,对祖先的感念激发了我的思祖情结? 也许是领导布置的任务的促使?或者一个尧都人的责任的驱使?或者对尧及尧文化的情感的催使?  相似文献   

8.
鲍烨童 《中关村》2016,(4):84-87
"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首先要告诉自己不要害怕失败。如果他是一个胆小害怕失败的人,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时代的主题,几乎所有的创业都是从小微企业起步的。那么,如何让小微企业变得强大?让他们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这是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下午或者晚上,在某个诱发荷尔蒙激素的地点,比如说音乐低迷的酒吧或细雨迷蒙的寂寥车站,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相遇相识了,假如那女人恰好就是男人一向心仪的那种女人,用张爱玲的话来说,那就意味着一个爱情故事已经无可挽回地发生了.这样的爱情故事通常是浪漫男人梦寐以求的艳遇只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发生,条件是"恰好相遇"和"恰好就是".那么,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恰好相遇"和"恰好就是"的前提条件基本没有,一个男人又如何去寻觅、发现和色引他想像中心仪的女人呢?说来亦巧,冬夜风紧,围炉闲读旧书,一本旧杂志上面的一札<网上情书>,不仅替我解开了网上"情谜",那字里行间泄漏出来的泡妞秘术和中产阶级趣味,还让我这种孤陋寡闻之人大开了眼界.如此奇妙经典的<网上情书>,填充在故纸书堆里实在是社会情感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因此便在这篇文章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开发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夏颖奇  CFP 《中关村》2008,(6):116-118
儿歌: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把匣子挎。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关村的创业初期,我们这支队伍,为回国创业的留学生提供服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来吸引海归、服务海归。  相似文献   

11.
他们的意味——“80后”写作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轩 《中关村》2005,(1):104-106
这些年看了很多少年写手的文字,心中很喜欢。他们思想的锐利与新鲜,意念的狂放不羁,表述世界的别具一格,驾驭文字的潇洒自如,都使我感到了一种阅读的快意。这些年,我为他们的写作说了许多赞扬的话,我毫不后悔。就在这几天,我受一家出版社的委托,给一个叫李海洋的人的一部作品写  相似文献   

12.
李政 《中关村》2004,(9):24-24
1999年中秋节,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和中关村留学生服务总部主任初军威约请几位归国创业的留学生在一起聚一聚。其时,留学生回国创业还没有成气候。秋风明月下,在尚未改建的马路旁边,他们等了好久,还没有凑上一桌。2000年中秋节,夏主任和初军威邀请了几十个留学生,品赏明月之余,互相交流。2001年,已经有几百个留学生在中秋节这个晚上聚在一起,所谓“物以类聚”,此之谓也。这个中秋节很有意思,留学生们坐着车,来到天安门广场,沿着毛泽东们踏过的石阶走上天安门,使命感大过爱国主义的刻意教育。2002年,到中关村创业的留学生们已经很多,中…  相似文献   

13.
维维 《中关村》2004,(4):92-93
在中关村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中,王生安和他创办的华纬讯电信技术有限公司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企业之一。一个财政年度下来,华纬讯公司所销售的视频会议通讯系统产品和服务已近4000万元,员工也由5、6个人发展到70多人。成为中关村国际孵化器里的租房面积第一大户。圣诞节前见到王生安的时候,他正找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处的负责人,寻求帮助落实2004年安置14个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呢。一个月前就想写一个“王生安的故事”,讲述中关村的海归创业的事儿。曾经专门约王生安交谈了差不多2个小时,在结束的时候我发现又回到了开头:一如王生安一见面就给我说:“我没什么故事”。以后,又陆续和他见了几次面,渐渐地,王生安在我的头脑中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形象:专注和信心。赵塑摄  相似文献   

14.
雷军 《中关村》2014,(7):87-87
我创业的时间比较早,第一家公司上市之后,专职做了几年天使投资。到了40岁的时候,总觉得还有一些梦想没有完成,所以我就创办了小米科技。  相似文献   

15.
李开复 《中关村》2011,(11):74-77
四波创业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中国的创业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倒爷”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创业者。“倒爷”就是以地方差价赚钱的人,他们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以低价商品买进、高价卖出的人。这些“倒爷”引领了当时的中国创业浪潮。他们是社会的一些边缘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  相似文献   

16.
王德禄 《中关村》2013,(2):88-88
2013年1月8日,我和赵慕兰邀请于维栋、赵绮秋、王殿儒、陈庆振等10位中关村老一代领导人、创业者参加"陈春先创业史料采集座谈会"。大家回忆起陈春先创业阶段的经历轶事,讨论了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的价值。几年前,我曾说过,陈春先迈出下海创业的一小步,使中国经济改革迈出了两大步:第一大步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第二大步是中国从工业经济转向新经济。中国能否现实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7.
程桔华 《中关村》2006,(9):78-80
翻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这种速度只能出现在《西游记》的神话故事里;一个简单的转身就迎来一次深层的蜕变,那些身怀绝技的人物,往往能够在四面楚歌的危急情况下,使出浑身解数化险为夷……神话故事就是有这种魔力让人憧憬、遐想。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在他们创业的过程中,也凝聚着千姿百态的魅力,让人憧憬、遐想。神州数码软件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收入增长超过了20倍,年平均增长达到120%,而速写这个商业神话的主要执笔者华祉年,给人的第一感觉并不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他那沉稳的性格更多诠释出的是一个系统男人的…  相似文献   

18.
《中关村》2003,(5)
如果你富了,你成天吃着炖肉,你会分给你员工多少汤水?这里指的不是偶发的慈悲,不是对穷困者居高临下的做善事积阴德,而是指对那些能力也许比你强、年纪比你轻、学历比你高、只是现在职位稍稍比你低的公司“小高层”,对那些对公司的前途和命运影响最关键的人物们,你愿意如何给他们分配你的财富?你是创业者,工商局的注册表上表明你占有全部公司,你愿意把自己所得的35%分给你的左臂右肩吗?你愿意,你的家人愿意吗?你愿意,你的创业伙伴愿意吗?多半的人舍不得给,他只拍拍这些脊梁的肩膀说:干得不错!然后就没事人一样走开。创业是辛苦的,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参与你的创业行为,晚了那么一小步,他们就只能拿到可怜的工资,也许能得到些许的提成。但是,如何让他们感觉到公司对他们的谢意和忠诚?万一他们起异心怎么办?万一他们分了红就走了怎么办?万一他们跳到竞争对手那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柳传志 《中关村》2015,(2):100-101
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成为一个碎嘴唠叨的老头,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对今天年青、年少的人们说,我希望几十年以后,他们能凭追求、凭团结、凭实力让中国富强。在手机上读着一篇任正非写的怀念他的父母亲的文章,而脑子里却想起了另一件事。那是2013年9月,我接到了任正非发来的贵州都匀一中"校训研讨会"的邀请函。那天我是真的有事,但出于对老任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尊重,我尽力挤开了别的事情,花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赶到了会场。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进化     
贺铭 《中关村》2005,(12):112-114
真没想到,在美国工作生活了16年之后,我又和离开中国的时候一样,拎着两大箱子回来做海归了,而且是到人生地不熟的深圳创业。我担任总经理的公司刚刚开张,互联网还没开通,我又受不了网吧的烟味和嘈杂,只好倒退十年,重新靠报纸来了解身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自打1988年出国以后,快16年没有机会认真读中国的报纸了。刚到深圳的时候,买的都是本地报纸,看了几天,总觉得自己无法适应现在时髦的文风笔法,而且对新闻选材角度也难以认同。记得一位新闻界前辈说过,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因为新闻也是以稀为贵。尽管人咬狗的事罕见如凤毛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