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的约束。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中小企业难以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外部融资的方式主要集中在银行的信贷市场,但在借款的过程中又因其经营时间短、抵押资产少、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而遇到信贷配给方面的约束,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企业自身和金融市场两方面。增强中小企业活力的融资对策,主要包括:规范中小企业治理结构,提升中小企业社会信用水平,构架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融资体制,创造条件及早开放二板市场,改进对中小企业信贷评价办法,开展融资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中小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农村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信贷融资是支撑农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加快,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也愈发突出,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减缓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改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虽然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但现实经济中这些集群融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制约福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主要因素有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合作文化缺失、集群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集群融资的信贷技术运用不足、集群区域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善等。培育集群的中小企业合作文化、强化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充分运用集群融资信贷技术及构建多层次的集群区域金融市场结构,可以化解福建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渠道狭窄,外源融资和直接融资困难等现状,其主要原因来自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谨慎性、盈利性和创新性的多重苛刻要求,以及中小企业本身缺乏信用、制度不健全和缺少抵押担保等内在因素,信用机构应当通过提高信息识别能力、优化贷款业务流程、设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机构,拓宽抵押物范围等对策,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以维护和支持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却面临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融资成本较高等融资约束.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自身来看,中小企业自身信用不足或缺失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和发展来看,商业银行追求盈利水平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一些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中小金融组织发展不规范和过于缓慢;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征信系统和担保体系建设不健全,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环境.因此,要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必须从政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自身入手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7.
冯伟 《西部金融》2011,(5):74-75
本文通过分析陕西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担保融资;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在整体经济不利的环境下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中小企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在信贷市场上却面临着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陷入融资难的困境。文章试图从信贷配给的视角解释商业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用二元经济模式下的双重信贷配给解释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并且提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一条可行性途径,即市场利率化,信贷信息联网以及信贷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9.
傅太平  乔志芳 《全国商情》2006,112(11):34-35,88
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仅仅一味地呼吁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或单方面地要求民营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而新型的银企关系———关系型借贷能确保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利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借鉴小额信贷的这种关系型贷款的运行原理,从理论上构建了基于集群融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运用信息经济学,从外生性融资效率与内生性融资效率两个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的优越性,从而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