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形成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因素。本文从农村人口、农业生产效率、基层政府等几方面入手,通过对“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试图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三农”问题的理论逻辑。从而为正确认识“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历来关注“三农”问题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著名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伊始就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引导农民走联合起来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当中。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通称“三农”问题,是传统农业经济(实质仍然是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难以新生,农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其现实竞争及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目标就是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县域经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在发展中壮大县域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对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了集中发展粮食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民市民化和农业产业化和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等措施,旨在于使农民收入有一个稳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增收问题。目前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已成为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重新全面审视农民增收问题,为综合治理、统筹解决农民增收难题提出新的思路与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实质、特点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必然现象。其实质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民与其他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全面实现现代化之前,“三农”问题将长期存在;“三农”问题和存在大量农业人口的农村有必然联系。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大幅度减少农业人口总量,使其不再作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社会阶层而存在;相应减少传统农村的数量,使其发展为具有现代内涵的城镇;适度降低农业的相对比重,使其不再是社会的主体产业。而这些都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目前,黑龙江省城乡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黑龙江省“三农”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分析黑龙江省“三农”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求解决黑龙江省“三农”问题的对策,对于加快黑龙江省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人口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农民的现状决定农村人口素质低下,难以组织和管理好自己的生产,也严重制约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并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民素质低下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当前,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专门技能人才;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关注“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简称“三农”问题 ,近年来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从“三农”的重要性着手 ,通过分析“三农”的现状及成因 ,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整体上解决“三农”问题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以“农”为特色的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整体的发展,单纯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进行都是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案例研究表明,持续的“适宜技术”创新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区,同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减少了、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因此,旨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农业政策应该集中在“适宜”农业技术创新与选择上。  相似文献   

12.
在“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占中国人口2/3左右的“农民”人口问题,因为农村是农民居住的地区,农业是农民从事的产业。无论农村还是农业,行为主体都是农民。那么,调整农民就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农民问题并最终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本人认为“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让农民享受“国民待遇”,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乃是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农业本质,关于农业是基础,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关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等一系列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开创了“三农”问题全新的解决思路,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把“三农”问题放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成因,并揭示“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紧紧抓住教育农民和组织农民,加快城市化步伐以及深入进行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层政权和农村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三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以来,湖北农民收入与全国一样,连续5年增长缓慢,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已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解决农民增收的后劲问题,既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在这个背号下,“三农”问题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湖北作为我国中部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农”问题尤为突出。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远远落后于政府和农民对收入增长的期望,有鉴于此,将城乡统筹发展与湖北农民增收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无疑对湖北未来农民增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对解决“三农”问题,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策略、办法,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解决“三农”问题的一般性思路是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来带动农村地区的全面现代化。我们认为武汉市解决“三农”问题有较优越的条件,武汉市应抓住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契机,为农村引进资金和人才,充分利用武汉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确立城市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方向,以优势项目的发展为龙头,带动农村地区的全面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实现四个转变突破农民增收“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突破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四个转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村人口向非农化转变;强化农民主体地位,由自给农民向市场农民转变;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由牺牲农业向保护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容量的扩张,失地农民问题由此而生。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就要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源头上探索出路,防患于未然,归根结底,也就是要首先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运用“迂回战术”,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即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缩小农村,发展农村。  相似文献   

19.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关系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这对于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五个统筹,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当前农村经济中,金融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不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近一步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