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物联网"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之一,近来逐渐进入传媒人的视野,并成为传媒界的一个热词,其推广和应用将给传媒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物联网是我国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从数字化、网络化到现在的智能化物联网标志着信息传播技术演化的新进展。对于传媒领域来说,物联网的延伸与扩展应用,如同当年的互联网刚开始推广和普及时那样,谁先把握住物联网的优势,并恰当地运用它,谁就能在将来的传媒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物联网产业链协同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次危机,都会催生一些新技术,而新技术则是经济,特别是工业走出危机的巨大推动力。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不例外,大批的发达国家正在试图通过"物联网"走出经济的泥沼。"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轮信息产业浪潮。对于我国来说,发展物联网产业可以扭转我国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局面,加快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界对于该新兴产业未来该如何发展还未明晰。本文通过对物联网产业链的现实发展状况及其协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希望对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协同的推进及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目前国外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各国战略重点出发,结合我国"十二五"规划从物联网发展的重视度入手,分析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所在,对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浅析,研究了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及细分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也形成了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需要采取引导商业银行信贷与服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基金等有效措施以缓解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相似文献   

5.
创新日趋成为促进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立创新网络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保证,是推动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无锡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就是利用了创新网络的巨大优势,其成功得益于市政府的高瞻远瞩、超前规划,及其为物联网发展所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但其进一步发展存在技术标准体系和创新网络体系缺乏等问题。文章分析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旨在提出一些有利于政府对我国创新网络驱动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它的发展将带动整个信息产业进入又一次大发展的时期。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武汉市加快经济发展,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已经将物联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全国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把物联网列入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武汉市政府也在积极筹措发展规划之中。本文旨在认清武汉市当前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优势、需要克服的难题,并对该产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现实中的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自去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得到中央高度重视以来,目前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十二五"规划已将物联网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高度重视,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四川、福建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一)技术基础陕西省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如电子信息、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传感传动、微电子等行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研发优势,汇聚了像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涌现出了优势微电子、西谷微功率、中星测控、大唐电信、华迅微电子等一批优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不久前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指出,我国物联网发展初步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网络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隐患、一些地方出现盲目建设现象等问题。同时,该文件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设立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国物联网起步教早,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  相似文献   

1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并且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2012年,工信部正式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在物联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规模逐年增大,近年来其优化和发展成为了当前社会所关心的重点问题。物联网产业的优化要在产业经济学的视域下进行,以经济学为背景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物联网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本文在产业经济学视域下,对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物联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天经济区发展物联网产业基础雄厚,拥有相关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物联网产业示范项目较多。然而关天经济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物联网产业高端技术标准缺失;物联网产业链不完善;物联网应用成本高;物联网产业成果外流,产业认知度低等问题。文章提出应通过加大行业标准的研发力度;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促进现有产业间融合;创新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加大物联网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组建物联网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等措施促进关天经济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存在自主创新的现实需求及客观基础,但由于科教人才优势未有效发挥、融资体系不够完善及创新氛围不够浓厚等原因,使得自主创新困难重重。政府需要从转变管理理念;进行产业规划,树立品牌,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环境,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物联网行业翘首以盼的“十二五”规划终于出台,这对于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疑会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更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各省市都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高度关注,所提出的目标和方向也都大大超过预期,物联网产业大有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强劲势头. 物联网产业发展形势大好,如何避免“过热”之虞?物联网本身所具有的潜力被大家所认识和认同,这是一件好事.问题的关键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客观引导其发展,真正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桥梁,成为本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互通.通俗地讲,如果说互联网是人与人联系的信息网络,那么物联网就是实现物与物联系的信息网络.物与人相比,没有信息识别能力,因此物联网就是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识别能力,也就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因此,物联网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就是RFID、传感技术和读写器具等,这是物联网真正的、最主要的增量部分,属于物联网核心产业.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互联网等产业属于物联网的支撑产业.而关联产业则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及其它传统产业等.  相似文献   

16.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科技创新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种转变和调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知识密集、市场需求巨大、拉动作用突出、应用广泛等特点.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试点示范,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这对多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能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时代安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大数据分析和中医药人工智能。安徽中医药产业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包括产品模式、商业模式和流通渠道模式等。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3月14日,由重庆市政府主办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坛暨国家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09年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后,物联网在中国经历了一年多的舆论发酵和自身发展,但客观的讲,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还处于产业布局、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初级阶段。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它目前的运营成本依然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对我国工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园"凭借其自身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成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重要依托。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园发展模式普遍存在"规划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生产方式粗放以及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我国中部工业园区发展应注重协调地区特色,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注重竞争效率,采用市场化模式;注重信息化,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