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文史学界,人们往往把"诗史互证"同陈寅恪的名字联在一起,认为陈寅恪是"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开创者。其实,早在陈寅恪之前,著名的史学家孟森在对明清文史的学术研究中,就已较为娴熟地运用了"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换言之,在二十世纪的学术史里,孟森才是"诗史互证"这一研究方法的开创者与先驱。  相似文献   

2.
李瑞明 《嘉兴学院学报》2007,19(5):96-100,112
陈寅恪先生在中国文史之学领域中所运用的"古典今事"的研究方法,在典故的交相互用中,打破了诗与史的文体界限,沟合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感性,揭示历史真相,并使之显豁敞开。因而此一方法,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现代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用韦伯的"理想类型"分析法对大学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从大学和大学教师本性出发以及大学教师职业发展实践来看,优秀大学教师应该是成功践行教育者和学者职责并努力追求知识分子角色境界的人。近代学人陈寅恪既有"万世师表"之称誉,也被誉为一代"学术宗师",终身捍卫独立自由的学术文化精神,是优秀大学教师的生动典范。反思其一生职业实践,陈寅恪个人有意识地积极主动追求当是其成为一名优秀大学教师最为根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作者采用“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对王国雏辛亥革命时期的两组诗.结合时事进行了分析,对诗中的用典出处及相关情境做了详细的诠释.阐述了这一时期王国雏对辛亥革命的同情与对袁世凯的洪宪的指斥,这是不同于以往的新见解,有其现实的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志锋解说宁波话》通过形音义互证、古今方参求的研究方法,结合地方文化特质研究,对宁波话中一些特殊的词语及说法进行深入探讨,还对病名、詈辞等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宁波方言的特点、内部差异、历史概貌及其当代的演变,并对宁波方言与浙东文化的关系做了多方探讨。《解说》以其形音义互证、古今方参求之法的成功运用为汉语研究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大家。他对佛经的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建树。在历史的重大转型时期,陈寅恪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除了他所献身的史学以外,还为思想史和教育史提供了具有特殊价值的资源,但人们往往忽略了陈寅恪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陈寅恪:一个教育学问题》就是从教育的角度入手来研究陈寅恪问题的一部专著(刘晓东著《陈寅恪:一个教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该书分三部分:对相关教育史的考察、对陈寅恪教育思想个案的考察和一个“陈寅恪教育年谱”。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笔墨和篇幅,在  相似文献   

7.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曾选编了多部诗选集,以唐诗为基点,上溯先秦,下探清代,构建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诗史”。这部独具风格的诗史,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立论,重视人品与诗品的合,一,严谨而又通侻认可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包容诗史“正”与“变”的多种样态,相对降低了唐宋诗之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认识为在肯定当前"研究与开发"支出费用化处理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利润表附注中进一步详细披露"研究与开发"的当期发生额.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先生为备受世人推崇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其治学之道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难以全面概括综述,而贯通其中的主脉和毕生追求的目标则是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本文拟以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古不今之学、中体西用之说和引俗预流之道给予阐发和辨析,试图能对大师的治学态度与治学原则等略窥一斑,进而为当今个人治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上接第4期第18页) 五、中国-东盟学新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所谓"对象",是指观察和思考的客体.所谓"研究对象",是指钻研和探求中国-东盟学这-特定的客体.也就是说,研究者(主体)是专家学者,被研究者(客体)则是中国一东盟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