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降低增加值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是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使用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表征增加值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首先基于Eora 26数据库,测度了2000—2015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环境成本,然后使用结构分解法和回归分析识别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内在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且碳排放强度存在国别差异与行业差异;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直接碳排放系数的变动引起的;离岸外包程度、国际市场占有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投入服务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降低中国各行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碳排放强度。最后,本文提出推动重点行业的深度减排、推动企业进行离岸外包、推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转型和推动企业进行价值链升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基于弹性测度的脱钩模型,对1998-2010年我国各省区工业碳排放与产出的脱钩关系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处于相对脱钩的低碳发展阶段,但不同省区工业低碳发展进程差异较大;近年来,四大区域工业碳排放的产出弹性平稳下降,工业脱钩弹性的区域差距不断缩减.利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工业资本深化、所有制结构变革与我国工业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本深化整体上促进了工业碳减排,而FDI显著推动了工业碳排放增长;“国退民进”的工业产权结构改革促进了工业节能减排,但民营企业比重提高所带来的减排促进效应并不显著.因此,应该保持和加强工业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并防止地方分权体制下地区工业资本扩张的环境“竞次”行为.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较高,碳排放弹性系数持续下降。但其节能减排形势仍不容乐观,节能减排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通过构建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定评价结果,由此测算2015年及202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设定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研究表明,长株潭城市群仍处于从高碳经济向中碳经济转变的阶段,与真正的低碳标准还有距离。要实现2020年达到中碳经济的高级阶段、逐步向低碳经济过渡的整体目标,有必要从重点领域进行突破,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打造低碳服务业、促进能源节约与结构优化、健全低碳交通系统、引导低碳消费模式、建设低碳政府、发展碳汇林业;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调节、构建发展机制、推进“两型”建设、推进合作交流,持续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能源碳排放脱钩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Tapio脱钩弹性分析模型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效应,并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结合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能源碳排放的内在脱钩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以六年为一个时段看,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处于“弱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状态;经济增长对能源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能源强度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贡献,而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对能源碳排放分别有较微弱的负效应与正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低碳示范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了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贸易机制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及竞争优势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金融危机重挫了我国的出口,各类技术品出口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中技术产品所受的影响最大,其最先感受到金融危机、出口下降最剧烈以及出口复苏最慢,这说明了金融危机对我国比较优势“锁定效应”和导致出口结构的“弱化”。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城镇化进程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基于STIRPAT模型对2001-2011年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同时发现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是很大.我国低碳城镇化已刻不容缓,必须走节能减排和低碳之路.  相似文献   

7.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根据2000年~ 2010年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测度中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承担了巨大的美国消费型的隐含碳排放量,其中机电类产品一直是对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阻力,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影响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分解为能源使用效率、生产技术、对美出口规模和对美出口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及生产技术改进为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的减少做出了贡献,其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而对美出口规模及出口结构则导致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加工贸易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内在原因和外在环境都使其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出口加工区的顺利发展给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然而,出口加工区功能定位单一限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出口加工区应该转变监管模式、整合政策功能,重新进行功能定位,最终成为率先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先导区、示范区。加工贸易新的发展,也将会促进我国外贸经济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1980—2013年碳排放、经济、能耗、环境等数据,构建气候效应分解模型,将气候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传统意义的结构效应、低碳意义的结构效应、传统意义的技术效应和低碳意义的技术效应。协整分析显示,主要正向气候效应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主要负向气候效应是能耗强度下降和低碳环保技术投资带来的双重技术效应,高排放行业增加和低碳能源占比上升带来的正、负结构效应都较低,其中负向结构效应低于正向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1995年~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了LMDI加和分解分析。研究中可以发现:总体上我国碳排放的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增长效应,其次是人口规模效应,最后是产业结构效应,但影响较小。基于上述,提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相似文献   

11.
对外贸易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这一因素有别于国内投资与消费,其他国家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涉及到我国碳排放责任的分担问题。随着我国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多,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已经成为焦点之一。基于此,本文从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出发,总结了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经济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以陕西省为例,对其1978—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向量误差修正估计表明,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将以19.22%的调整力度拉回均衡状态。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只存在由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单向Granger原因,并且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3.
国际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全球共识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而这恰为国际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当前国际主要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主要指欧盟碳交易市场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运作模式和先进经验,通过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温室气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节能减排事业的顺利发展,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21个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不同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碳排放呈现产业高度集中的特点。但整体来看,如果仅以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估算我国产业碳排放强度,实际上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我国产业部门实际碳排放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模式,结合贸易结构的研究发现:位居中关产品贸易额前20位的产品与我国隐含碳排放量较大的产业部门产品具有较强的匹配性。这意味着,一旦欧美等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将大幅度提高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关税水平,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以陕西省为例,对其1978-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向量误差修正估计表明,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应以19.22%的调整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只存在由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单向Granger原因,并且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减排机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实施CO2排放权交易。电力行业作为CO2减排的主力军,面临巨大减排任务的同时,又具备显著的减排空间。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CO2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电网公司与寡头发电商间的纵向合作减排问题,基于现货市场结清结构框图思想提出了一个多方竞争下博弈对策模型,求解出最优合作策略并设计了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最后,以一个包含4个发电商参与的电力市场为例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减少CO2排放量需要政府环境规制的有效介入,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探索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5-2011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历年各省的CO2排放量,以CO2排放强度为环境规制的代理变量,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初期CO2排放强度降低1%,即环境规制增加1%,经济增长将增加4.71%,当环境规制强度增大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加大环境规制强度将降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增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也相应成为一项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和碳排放大省,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为此,采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建立山东省碳排放增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5—2009年间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这三个主要因素对山东省碳排放增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产业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山东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反而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所促进,对碳排放起到决定性抑制作用的是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减少山东省碳排放量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取我国各地区2000-2009年人均GDP和C0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建立变截距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建立变系数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CO:排放量影响的地区差异性,运用聚类分析了各省能源利用结构差异,最终证明经济增长并非是CO2排放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我国可以实现CO2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城市化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在短期内,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当前碳排放偏离均衡水平的调整力度较大;长期内,碳排放量的增加会伴随着短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延滞";城市化是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碳排放却不是城市化水平提升的Granger原因。因此,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建设低碳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