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目前国内的形势而言,逐步发展的现代农业在很大意义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同时现代农业也改变了传统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生态环境。由于农业开发建设项目高度依赖生态环境,而且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长时间作用和积累的过程,因此在现代农业建设项目中,环境影响评价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文章中,从目前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及措施三个方面,对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具有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等特点.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致富,而且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绿色农业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对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中部农业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各个省份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我们通过提高中部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培育新型农民,可以建立起农业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机制,以促进中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山西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农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局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循环农业是最佳选择。发展循环农业的目标是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利用以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本文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提出促进山西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太行山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十分低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使长治逐步走上集约农业、规模农业、绿色农业的道路?经过我们在农村的反复实践,基本上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这就是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标准化可以推动绿色化,绿色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带来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建立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基础上的农业发展模式,其与农业多功能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多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可持续农业的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支撑,而可持续农业的实施最终以实现农业的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等功能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可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的条件,农业多功能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认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出发,结合兰州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构建了兰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了影响兰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农村人均农业收入贡献率、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绿地面积率、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耕地有效灌溉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  相似文献   

7.
山东农业生态系统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薄膜、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染等农业内外源污染日益突出,只有倡导绿色消费、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特色无公害绿色食品,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山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大省强省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农业保险和生态农业是当前农村经济中两个重要的范畴。农业保险通过化解农业风险、推动传统农业改造、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发挥农业保险的这些积极作用,还须在探析这些作用的发生机制的基础上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生态产业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辽宁农业循环经济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绿色贸易壁垒以及白色农业亟待发展等问题,需要通过发展农业生态产业链来打破发展瓶颈。本文基于沼气工程的数据,对辽宁生态农业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态产业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订单农业,是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订单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本文主要论述当前我国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加快发展的若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以来,哈密地区逐步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推广工作,在保险产品种类创新、保险赔付等方面,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防范和减少农业风险损失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农业保险支持与地区"三农"经济发展不能有效对接,未能充分达到互惠共赢。本文就如何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地区农业发展有效对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山东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出发,对山东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农业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即产品特色与多样化——原汁原味的山东乡土文化;回归自然——打造绿色乡土旅游;增强可进入性——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立体宣传——加大市场宣传推介力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这几年我国很多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可以看出,地球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节能减排、注重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就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4.
农村的发展 ,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 ,广西贫困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 ,干旱、火灾频繁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林木逐渐消失 ,环境污染严重 ,小河枯竭 ,库容降低 ,土地肥力下降 ,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建议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广西贫困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绥芬河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低碳化的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实现农业发展的低碳化转型既对全省经济的低碳化发展具有先试先行的作用,又对于重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以绥芬河市农村地区为背景,研究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概况及并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根据对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绥芬河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劳动力转移植根于农业与工业发展不均衡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点使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农业人口向工业或城市转移上,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自身区域间农业发展的差异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使得以均质二元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我国不同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农业劳动力在区域农业间互补性流动以促进农业产出增长,为我国解决二元经济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认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诸如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质量不优、投入不足和机制不畅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增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识,完善相关政策,增加其投入和补贴,提供相关技术支撑,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增强其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的十九大指出,在未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新环境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方向,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可以真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成规模化、高效化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进而助推乡村经济的振兴.本文重点探究加大培...  相似文献   

19.
陆世军 《全国商情》2007,(11):6-8,59
在新时期,西部县域与新农村必须分析自身的现状,刨掘问题的所在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聚集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强政府机构改革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注意资源开发中的保护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和谐农村,实现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而作为基础性生产的农业对生态、资源、环境等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怎样将环境和农业的互补作用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让农业经济和生态、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是农业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使命。本文在阐述建立农业环境会计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农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并进一步研究构建农业环境会计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