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主人公“美国梦”幻灭的人性根源入手,揭示剧作者阿瑟·米勒在《推》剧中表现出的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中底层人物人性被异化这一严峻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本文的结语进一步指出剧作者向读者暗示的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未解决的悖论:以人性异化为手段谋求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应以谋求人的幸福为最终目的之间的悖论。这使剧作者对人性的关注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也是该剧历经半个世纪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军旅作家党益民军旅小说《一路格桑花》关注的是人性与社会,小说中既有对爱情、婚姻、家庭冷暖、国家利益的思考,也有对自我欲望膨胀导致的人性扭曲、价值变异的批判。小说通过写几个不同身份女人走西藏的故事,表达出对人性的审视和思考,彰显了在当代社会坚守善良人性的可贵。  相似文献   

3.
论宪法价值发生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从公民权利、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三个方面,揭示宪法价值形成的人性基础。人性综合体现为人的利益、自由、主张的需要。个体需要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集合成公共需要,公共需要必然升华共同意志,共同意志被国家以根本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宪法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社会历史方法探究刘庆的长篇小说《长势喜人》:透过“消溶”于特定历史事件中的精神困境,小说揭示了人性异化与时代规约的辩证关系,力图剖析人性,达到扬善抑恶的审美旨归,并提出解决人性问题的方法——反思历史,认清并直面人性的邪恶.  相似文献   

5.
席勒以为暴力是一种毁灭人性的力量,人性与暴力不相容,卡夫卡在他的小说《在流放地》指出,极权加技术使人丧失人性。纳粹集中营和卡夫卡笔下的流放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凯尔泰斯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集中营里的囚犯却没有丧失人性,他们用各种类型的“固执”,使自己作为人活下去。“固执”是他们对集中营的一种反抗,反抗暴力对人和人性的摧残,同时也证明他们是人,并具有人性。人性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这是小说想表达的一个思想。  相似文献   

6.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最富争议的一部小说。小说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那直露的性描写,还在于它是劳伦斯作品中唯一一部三个手稿都正式出版的小说。现在读者通常看到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反复修改并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个文本。第一稿《第一查泰莱夫人》于194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第二稿《约翰.托马斯与简夫人》于1972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国内研究界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早已不陌生,但对这部小说的前两个文本却鲜有评论。本文着重比较了小说中重要人物克利福德在三个文本中的发展演变:他从第一稿中的博人同情的战争受害者变成了一个完全被机器异化的反面典型,成为冷酷的非人性的工业化象征。劳伦斯通过不断修改文本中的这个人物形象,更深入地揭露了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的异化,表达了对和谐自然人性的倡导。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经典的《圣经》,几乎对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品都有影响,其情节或被重述、续写;或被移植、异化。本文将主要分析《等待戈多》对圣经中情节的异化,以伊甸园和上帝为例,阐述贝克特通过将《圣经》中大家熟悉的意象异化与颠覆,描写现代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分裂,并且呼吁基督教精神的复归,同时希望在西方传统文明的废墟上重建秩序。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作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严歌苓的作品《少女小渔》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小渔兰花般坚韧顽强善良美好的形象分析、小渔和江伟情感关系中人性的对比以及江伟对小渔多情的误读,以期从多个角度对情、爱、人性作深入的思考,认为文本想通过小渔情爱与母爱的错位描写来寄托作者在移民和底层这双重困境中的焦虑,并借以传扬美好人性的愿望。分析了少女小渔的人物形象,认为小渔是个美丽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没受过世俗熏染的单纯善良的女孩,她以其强大的母性力量净化了男权社会与男性的暴戾阴暗,用自己高洁的品性消极了罪恶;探讨了小渔和江伟情感关系中人性的传扬和迷失:小渔的善良、体贴、自我牺牲的精神使她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江伟因为其个人品性的自私、猜疑、嫉妒等人性的弱点致使其自我的迷失。认为: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情爱和母爱被误读,小渔的多情所体现的东方文化的包容性、宽恕性强大无比、包容万物,不仅象征着弱势女性对男权强势的救赎,也意味着跨越文化的沟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余华前期作品,对《兄弟》(上)的艺术魅力予以分析,着重揭示了《兄弟》(上)的四种特色:即:对人永恒的悲剧处境的关注;对暴力的过分迷恋;对人性的关注;语言上有幽默特色,但更多滑稽描述。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小说《萧萧》用文字构筑了充满原始美与爱的湘西世界,热情地赞美故乡的醇厚风情和本真人性。但他不只是魅力湘西的歌者,其作品中隐含的深层的乡土忧患和理性思考,揭示了淳朴落后的乡土社会终将被现代文明取代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纳丁·戈迪默作为帝国流散者,在《朱利的族人》中刻画了白人斯梅尔斯一家因南非内战而被迫逃亡的经历。这部作品多被人们从白人中心主义的消解角度进行阐释,关注人物身份和权力的置换。而从“流放”角度解读作品中人物经历的地域位移和文化错置,一方面旨在揭示南非种族融合的巨大困难,自由主义的虚伪;另一方面对小说中“家园”的失落和重建的探讨也体现了作者对建立以多元文化为特征的新南非家园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东野圭吾的后期作品就一直在关注社会问题,《白夜行》更是以独特的手法揭露了当时日本的社会问题,引发读者对人性问题的思考。他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用客观的语言描写了男女主人公扭曲的人格和阴暗的一生。文章基于内视角的叙事模式,从人性的自私、扭曲,心灵的孤独、挣扎,善与罪的冲突等,尝试解读东野圭吾《白夜行》中桐原亮司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尤凤伟的小说总是潜藏着一种尖锐的疼痛。这种疼痛,源于生命内在的两难对立。它以自我撕裂的方式,不断将人物置于各种伦理观念、权力欲望、以及人格尊严的对抗之中。他选取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去发掘"困境"中的人性:一方面淡化人物生存的政治、社会等大的背景,将无所傍依的个体的人推到最近前,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发现人性的复杂和深邃;另一方面,他又极力突出环境的险恶,将人物置于一种冲突激烈的极端状态中,从中发掘常态下无从发现的人的心理结构中最隐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中通过对曹七巧人性丧失的描写 ,对人性物化和当时物欲横流的时代做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弗洛姆研究人性的方法、人性的客观现实基础、人性做出了动态性的解释等三方面来探讨了弗洛姆人性思想的合理性;从弗洛姆在人性的研究中夸大了个人的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在人性结构中的作用、在消除人性异化的途径上具有空想性、在人性思想中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性等三方面探讨了弗洛姆人性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深受厚重豫中平原文化影响的河南作家李佩甫以土地之子的天性,冷峻而深刻地抒写那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的命运。他轰动一时的《羊的门》、《城的灯》、《等待灵魂》等作品对“官本位”、“生存术”、“关系网”等权力主题和人性主题的挖掘,凸显了深刻的批判价值和博大的人文关怀。然而细读李佩甫小说,不难发现,理性的现实主义成就了李佩甫,也妨碍了其作品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如何培养现代社会独立的人格,重塑现代精神,构筑清明社会秩序,是其作品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D·H·劳伦斯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建构在他所批判的摧残人和人性的工业化、机械化的背景下.故事将人物置于一定的二元对立关系之中,从而突出了作品的意义。通过解构该作品中人物刻画所采用的一定的二元对立关系.从而借以寻找其“不在场”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现实都有不合理的一面,其不合理性往往会戕害人性,人在强大的异己力量面前为求自保就会异化。蒲松龄和卡夫卡都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批判,都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9.
人性与宗教的冲突——解读格雷厄姆·格林的宗教四部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雷厄姆·格林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布莱顿硬糖》、《权力与荣耀》、《问题的核心》和《恋情的终结》被称为宗教四部曲,都涉及到了天主教和天主教徒.在这几部宗教小说中,作家以独特的创作题材为我们剖析了人性与宗教之间的种种冲突,描述了一个由多种信仰、特征和经历的人们所组成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危机.解读格林的宗教四部曲,可深切地感受到作家对人类精神生存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解读《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通过分析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榆树下的欲望》,剖析几位主要人物的人性,从而展示奥尼尔特有的悲剧观及宿命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