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借助固定替代弹性定律和经济运行的约束被最小替代原理,在G函数这个理论范式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焦点是货币固定数量的缩减率对环境容量被替代率的影响。通货膨胀被定义为是对货币固定数量缩减率的放松,这种放松对环境容量被替代率的作用便是通货膨胀对环境保护的直接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如果货币固定数量是某种环境容量的关键影响因子,那么通货膨胀将带来对这种环境容量的被替代率的降低,进而导致经济体对这种环境容量的浪费,从而不利于对环境的保护。由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不仅是对货币投放数量的浪费,而且还必然带来对包括环境承载力在内的基本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在G函数这个理论范式里,融入描述货币固定数量的约束条件,依据经济运行中必定遵循的固定替代弹性规律,借助对偶理论,可以得出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这个定义是真实的和精确的,它的发现可以为进一步的有关特殊性分析奠定基础。在一般经验水平上,出于对症状的观察和诊断,对通货膨胀曾产生过若干种猜想和推测。其中,将外贸顺差推断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便是其中之一。在关于通货膨胀的一般科学定义里,可以对此特殊推断做出审视和分析。从市场分解的角度来看,要达此目的,首先需要得出能耦合国际贸易的初始结构,再融入货币固定数量的约束条件,最后归入关于通货膨胀的分析路径。由于G函数的形式就是一个有约束的贸易函数,进行市场分解是很容易的。因此,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也是很容易的。  相似文献   

3.
借助固定替代弹性定律和经济运行的约束被最小替代原理,在G函数这个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有关宏观干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这些分析的焦点是有关货币固定数量的缩减率问题,通货膨胀被定义为对货币固定数量的缩减率的放松,并由此得出对通货膨胀的防范和遏制,就是对以缩减率为目标的货币投入量的最优化调控。理论上看,这是经济的真实,这一分析过程和结果是清晰明了的。然而,在形式上,它们与现实经济生活尚有一定距离。文章尝试从扩张率入手,解释这一真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从宏观管理的实际结构出发,揭示通货膨胀的真实原因与宏观调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的本质是研究市场不变下的技术组合,因此科技进步始终是经济研究的焦点,而在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增长期里,科技进步更值得关注。此外,在工业化快速增长期里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通货膨胀。因此,科技进步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格外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以及有关分析,都基于固定替代弹性定律。这令人们想到,从已有的有关通货膨胀模型出发,融入技术的初始陈述,再运用固定替代弹性定律,便可以对科技进步与通货膨胀的基本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会导致经济容量扩大,对货币的需求趋于宽松,在现有的经济学模型和统计手段里,会有助于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5.
规避通货膨胀和努力促进就业,是当代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在F函数的理论范式里,失业与通货膨胀通常被默认为是直接联系着的,是一种直接对应,并因此产生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探索和分析。然而,现代科学理论需要不断地精确,才能不断地把人们的认识推向更深的真理,也才能使人们的行为更加实用有效。经济学的最新理论范式——G函数给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提供了便利,它的分析结果可以给出更加精确的阐述和解释,从而使人们对经济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以往的印象和默认有更深刻的补充或修正。  相似文献   

6.
从G函数这个理论范式出发,构建了产品交易与货币交易的两部门市场,在固定数量的约束条件中,增加了货币发放量,将两部门市场与货币发放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于是,借助固定替代性定律和经济运行的约束被最小替代原理,对货币运营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发放的增长率超过经济自然给定的增长率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要遏制这种通货膨胀,首先要把货币发放增长率恢复到基准状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迎来新的挑战.而学术界将诸多难以用现有理论解释的新现象归为"复杂学科",这一无奈之举是极为不妥的.范式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可以基于学科范式及其演化的角度来深入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科的本质,更有利于发展学科,使得学科理论更贴近实际.以范式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观念范式,认为管理学和经济学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进行了分析,提出马克思强调用“社会人”研究范式替代“经济人”研究范式,强调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恩格斯在这一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重大发展。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这一创新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恩主义经济学的这一研究范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迥然不同的一套研究理论体系,这一研究范式能更好地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这一研究范式对于当代的经济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局部无餍足性假设是新古典经济学立论基石。根据戈森第一定律和实际生活经验,真实的消费量在固定期限内存在饱和性。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把消费域仅仅集中在无餍足性域内不符合真实的消费规律。从宏观经济层面引入消费具有餍足性假设,对收入-消费曲线进行两阶段线性化模拟,得到包含收入分配变量的国民收入决定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国民收入的变动影响因素,认为技术创新是影响收入分配和国民总收入二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外生因素。在没有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份额,能克服由生产能力过剩回到均衡状态过程中带来的经济萧条,为宏观上调节收入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6位数级微观贸易数据,测度了1996-2009年中国制造行业的出口增长"二元边际"与三组"精确贸易条件",从产品种类变化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微观结构,更精确地反映真实贸易条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二元边际对精确贸易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度边际对贸易条件改善有积极作用,深度边际则反之。(2)广度边际对"低出口替代弹性"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效应最大,对"高出口替代弹性"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效应最小。(3)在中高技术行业,广度边际对贸易条件改善的正面影响大于中低技术行业。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对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和要素收入、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货膨胀及治理、环境约束下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新的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金融危机及防范、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及最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及货币政策选择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依据中国实际经济情况,通过Smets and Wouters(2003)模型进行拓展,构建了一个DSGE模型,探究了中国财政政策变化对经济波动的不确定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政策对经济波动呈现出不确定性的影响:1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对产出的影响并不是一直保持着正向影响,也会存在负向影响,原因在于,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增加最终是通过以后的税收增加来偿还的,或是通过减少以后的财政支出来偿还,而这些行为又都会抑制经济增长;2消费税、劳动收入税与资本收入税对产出的影响并不是一直都是负向。其原因在于:当前税收的增加会降低政府债务水平,从而可以增加未来的财政支出或是减少未来的税收,这些政策对产出都是具有扩张效应。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债并不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但由于政府的其他债务和隐形债务快速增加,加之国债使用效率和使用方向缺乏可持续性,相应的财政风险将会迅速增加,因此,应从扩大国债发行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适时地向以减税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转型。但为防止经济过热,更加紧缩的货币政策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作为一个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自1984年开始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通过对中国1984-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广义货币供给量(M2)进行单位根平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研究发现以下结论:(1)货币政策在调控中国经济起的作用在短期和长期内都是非中性的;(2)通过货币政策的数理模型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呈波动性变化,但是自1997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波动区间逐渐减小且多在货币政策目标区间内;(3)通过构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VAR计量模型发现,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沿袭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对LS模型进行拓展后深入研究了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对产业区位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当存在拥挤效应时,改善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将经济从经济增长率高、产业集中度低和收入差异小的均衡推向经济增长率低、产业集中度高和收入差异大的均衡;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比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更有效,因为改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失灵的负面效应,这说明促进技术扩散并降低拥挤成本效应的政策才是最优区域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府的财政政策是以其财政体制为依托,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收入的公平分配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其财政政策的实践表明,一国政府既要保持财政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本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财政状况来决定财政政策的选择及作用力度。目前我国客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对积极财政政策的类型、目标、着力点及政策工具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前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初次分配领域存在一系列不公正现象。财政政策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应起到很好的校正作用并使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得以规范,以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财政政策在调节收入差距中失利主要是由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差距不利、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有效地调控。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与历史还是与“标准结构”比较,我国居民消费率都明显偏低。我国居民消费率低迷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在总收入中相对份额的不足.其具体表现是居民收入增速长期滞后于GDP、财政收入及企业利润增长.深层原因是政府财政对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偏爱强化了经济循环中政府与企业部门相互倚重、居民部门被边缘化的失衡格局,使国民收入更多地流入了企业与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低迷问题,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官员考核机制、优化关注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更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向以居民收入增长为核心的消费拉动型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财政负担过高向来是造成农民收入过低的原因之一,而财政负担又集中表现为预算外财政负担。近年中央通过实施农业税费减免等政策来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并对县乡财政因此出现的财政缺口,使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予以填补。通过对2005年跨县截面数据的分析,确定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对各县预算外收入的影响。通过对全国样本的分析可发现,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有效地替代了地方预算外收入;但对地区样本的分析表明,这一替代效应只发生于东部,在中西部并不存在。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并没有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