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与传统政府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便捷、全新的政策诉求的窗口和政策参与的途径,并且强化了政策过程的监督手段。公民参与在一定层面上也促进并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基于两者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构建公民参与型电子政务的建议和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依靠互联网建立的新媒体平台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公民表达意志的最广泛的平台,并且对政府公共政策过程起到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在新媒体背景下,公共政策过程的电子参与模式逐渐成为热点。政府大力建设新媒体和电子政务平台,逐步实现公民无障碍的参与公共政策的决策,这是我国向电子决策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我国加快建立高效的现代化政府,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开展电子政务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信息化政府的重点项目和政治改革实现的基本环节,一直以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弱势群体作为社会最底层人民,他们的电子政务参与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了可能性,还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价值。探究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的建设路径,可从保障弱势群体电子政务参与的设备供应,培养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健全弱势群体的网络利益表达机制,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参照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等角度着手。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国际通行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从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公布的有关数据,提出了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仍然处在起步调整阶段的观点,以理性地决策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刘振华 《企业家天地》2010,(11):120-121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并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目前,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工作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紧接着阐述了把握电子政务本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便科学合理地决策,并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保障电子政务建设高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振华 《企业家天地》2007,(12):181-182
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地图化的政府办公系统在电子政府中的应用。它是各级政府加载各种专业信息和政务信息(MIS)的通用平台,是将城市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GIS)进行了一体化的深度挖掘的分析工具,是政府机关管理政府业务和进行决策分析的有效工具。目前,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工作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科学合理地决策,并充分利用一切国内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过各界人员共同努力,使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府决策参与体制研究的现状、趋势和总体系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政府决策参与体制 ,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文章在决策参与体制的基本概念和介绍该领域国内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 ,阐述了体制形成和运作的理论假设 ,指出研究政府决策参与体制必须实现管理哲学从整体系统观向总体系统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其绩效评估中,评估主体、评估信息呈现出实质性的政府垄断,公众参与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因此,调整评估主体,使其组成多元化;发展电子政务,创新政府绩效信息提供方式,促进信息公开化以及重视和提高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能力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公共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政策科学化、合法化的基础。公民参与方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是公民进入公共决策过程的重要条件,现实中公民参与方式的失效问题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化进行。本文在分析具体实践中影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政策科学化、合法化的基础。公民参与方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是公民进入公共决策过程的重要条件,现实中公民参与方式的失效问题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化进行。本文在分析具体实践中影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