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运用分形理论从城市空间分布的向心性、相关性及均衡性三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性,表现为从中心城市向周围城镇密度递减;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的空间相关性较强,联系较紧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分布总体上比较均衡。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形理论的云南城市体系规模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云南城市体系的城市首位指数和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指出了目前云南城镇体系的特征:城镇体系结构松散,人口部分差异性较大,城市发育不成熟.然后运用分形理论从空间结构角度,计算了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云南城市的空间结构,得出城市体系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特征明显.最后,对云南城市体系提出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广义上讲城镇群空间结构,不仅包含城镇群在空间上的布局、形态、关系,而且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城镇群内部各城镇规模等级、职能类型、空间关系;区域城镇体系的演化与城镇群空间结构的变动是一种协调互动的关系.以北部湾城镇群为目标区域,从城镇体系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着手,分析城镇群规模等级的形成过程、职能类型的发展与分异过程、空间关系的辐射与带动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城镇群规模等级结构虽然不断向单中心发展,但是规模等级体系不断趋于合理;在职能类型结构上形成了港群城市与中心城市及两翼城市功能互动的格局;在空间关系结构上形成了不断强化以南宁市为核心和桥梁,辐射和关联两翼城市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论文基于兰州—西宁城市群31个县级区域数据,通过熵值法计算县域经济综合质量,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县域经济格局的空间联系以及识别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经济空间联系整体处在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县级城镇存在显著的等级分布特征,经济空间联系水平呈现出由核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梯度递减态势;城市群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的三级圈层结构,第二圈层内县域城市的桥梁中介作用不足;城市群内经济空间联系的集聚效应强于涓滴效应。对于中国县域经济空间问题,论文给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湖南城市的产生及早期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的形成。湖南地区古代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沿江河分布的特点;近代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空间分布规律;目前的区域开发政策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影响其既定的空间分布。针对其现状特征,积极推进以交通网络为载体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一体化布局,拟用“一二三四五六”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8年至2006年长三角15个地级市的旅游总收入,应用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的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旅游城市的空间演变过程,得出结论:长三角旅游城市空间格局在总体上是均衡的,核心城市上海的首位分布虽然很高,集中的力量依然存在,但等级系统发育较好,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已经形成杭州、苏州、南京二级核心城市和无锡、宁波三级核心城市。试图探索一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尝试解释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力图拓展该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丰富该理论本身的内涵、应用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分形理论为方法论,以GIS数据库为技术支撑,对湖南省"3+5+6"区域内城镇群体空间组构进行集聚度、均衡性以及关联度研究分析。分析表明目前湖南省城镇群体空间组构具有大城市核心积聚的能力弱、城镇群体规模结构出现断层,空间关联度小的特征。并对这种城镇群体空间组构提出了泛区域合作、多中心紧凑、网络状扩张、生态城演化的优化对策,以此完善城镇空间结构进而推动和加快中部崛起速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对山东省1985-2009年城市分维数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计量研究。发现该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城市人口分布比较均衡,高位次城市垄断功能不突出,中小城市发展较好,而且通过检验还发现该省城市规模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组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相互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本文通过对城镇规模级别、城镇规模等级、城镇职能、城镇空间分布等分析揭示了湘东北都市带城镇体系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湘东北都市带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发展格局下,异质性技能劳动力在城市间与城市内的有效配置是影响城市体系分布结构和规模结构均衡的重要因素。基于Behrens等建立的城市模型均衡框架,探讨了实现城市体系分布结构和规模结构均衡时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技能匹配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理论逻辑以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全国287个地级市2010—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体系分布结构均衡取决于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分布结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均衡取决于高技能劳动力的空间集聚、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技能匹配质量,也取决于城市集聚因素与城市成本因素间的权衡。据此提出了优化我国城市体系分布结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以及劳动力市场供给的政策建议:制定城市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关注城市技能劳动力分布结构;继续提高城市规模,尤其是优化大型城市的公共供给;提高中小型城市吸纳异质性技能劳动力的能力;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劳动力供给水平,提高技能匹配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之所以在“五个统筹”中位居首位,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只有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在重庆和成都市,是我国改革推进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西部地区已具备进行先试先行的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政策和制度障碍是导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重庆市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仍然没有完全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还需要加大政策调整力度。要统筹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服务体制,并加快城乡统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该文建立了一个新的结构—与尾流振子流固耦合模型。采用具有非线性阻尼的振子来模化、vanderpol方程来描述流场近尾迹动力学。以结构与流体的受力互为反作用力的关系,建立了新的流固耦合模型。使用该文的模型对二维结构涡激振动问题进行研究,能很好地预计结构涡激共振的特性。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共振的最大振幅Am*ax随着结构的SG数和质量阻尼参数(m*+CA)ζ的增大而减小,与实验结果规律一致、数值吻合。根据该文的模型计算结果给出了预测共振振幅Am*ax值的拟合公式,并给出了共振情况下升力、相位等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是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大手笔,意在破解我国的“伪城镇化”或“半城镇化”难题,也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庆市政府为户籍制度改革做了充分准备,以十大机制保障转户农民进城后的生活、生产以及退出土地的优化配置。当然,户籍制度改革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重庆市政府和人民积极应对,并不断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形势下重庆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由单极带动转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实现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重庆市的产业布局与结构,并进一步对综合因子得分较高的工业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分析,为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找出了活动的空间,其核心观点是通过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带动重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通过地票交易统筹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在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短缺的同时,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成效显著;重庆地票交易制度在理论上为破除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性障碍提供了可行思路,对我国统筹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配置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重庆地票交易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将土地一级开发权的市场化改革与地票结合;二是实行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双轨制,改革征地制度;三是加强地票制度与规划的衔接;四是适时推出地票二级市场。  相似文献   

17.
从结构相似数看,重庆与上海的结构相似程度非常低;从就业弹性系数看,重庆第二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最小;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重庆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从结构偏离度看,重庆第二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偏差;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重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来越协调,而第一产业越来越不协调,第二产业相对前十年有微小程度的不协调化。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人口的变迁。从人口的自然结构角度和社会结构角度对城乡人口变迁进行综述,可以总结出人口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促进了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调节了产业分布,同时,又对城市的流动人口定居、融入城市和农村家庭的稳定、农村劳动力的短缺等问题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因揭示了资本形成的源泉而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但因其忽略了二元结构转换中的土地、技术、制度安排等要素以及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使其普适性大打折扣。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则同时向现代部门转移。据此,构建一个包含了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市场来改变“三农”的窘况,而应该借助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如惠农的制度供给)来协同解决“三农”问题;第二,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土地要素配置的二元结构,实质上提高了土地要素流向现代部门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城乡结构。自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以三个试验区为突破口,配套推进六个方面的相关改革,确定“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实施土地流转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相关政策措施,城乡统筹全面铺开,取得相当大成效,但距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