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5 毫秒
1.
文章以淮河流域为地理中心,对汉魏时期该流域作家群的分布进行研究,梳理汉魏时期淮河流域作家群分布的轨迹,并结合淮河流域地域背景,分析作家群分布与地域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城市灾害风险也更加集中、潜在破坏力更大。为减轻自然灾害对城市所造成的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必须加强城市灾害管理。城市灾害管理需抓住意识、管理、技术和演练四要素,从提高意识、落实管理、技术保障和培训演练四个环节入手,并注意城市灾害救援实施过程中的"五支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城市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对外交流中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步入21世纪以来,城市灾害事件频发,各种灾害对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经济政治秩序、甚至国家安全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如何建立规范化、高效率的城市灾害管理机制,以预防、化解各种灾害事件,创建可持续稳定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仝文伟 《现代经济》2007,6(10):39-40,6
本文从气象与农业渊源开始,简述了天气气候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气候、天气及气象灾害对区域农村经济的影响。气候对区域农村经济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相对稳定性。气候影响不同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生物种类和品种、农业耕作制度、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天气对区域农村经济的影响具有局地、短时、直接等特点。天气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同年份的产量和品质,农村经济生产活动等。气象灾害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危害,可以造成减产减收,经济效益降低,甚至农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社会动荡等。天气气候对区域农村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呈现双重性。一方面农村经济抗灾能力增强,影响相对减小,另一方面同样影响造成的损失可能明显增大。气候变暖可能加剧气象灾害对经济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从1998-2008年全球发生的可统计的重大灾害数据出发,从其发生的频率、危害的程度、风险的分布、所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与自然灾害、人为重大灾害之间的关联度上,分析近11年间全球重大灾害的风险分布特征,并就全球防灾抗灾做出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地区性的整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极端气象的风险评估和灾害气象的群防群控以及科学预测,重大灾害信息共享和应对灾害的技术共享,重大灾害的民间救助与政府参与同时并举,以及扩大地区性或者行业性重大灾害风险基金的覆盖面、提高公众参与重大灾害保险意识等。  相似文献   

6.
干旱是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受损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干旱是世界危害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其出现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影响的范围、造成的损失,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中国西部近年来,连续发生的旱灾,北方河流的干枯,沙尘暴天气的袭击,蝗灾的扑面而来,致使生态环境剧烈恶化。根据上述背景,本文揭示了干旱的形成与加剧的原因,分析了干旱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防治干旱灾害的对策,为有效的防治干旱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对高新科技的依赖日益加深,而太阳活动却又对地球空间环境构成危害。面对这种现状如何保护地球空间环境?需依全球共享太阳活动监测网的实时监测;参考50年来天文卫星拍摄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造成影响的记录,弄清楚太阳活动的起因及影响地球环境的细节,具体分析评估当次太阳活动可能造成影响的强弱程度,千方百计提高预报准确率,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尽量减轻或避免太阳活动造成的灾害。  相似文献   

8.
前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事故频发,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但由于善后处理没有长效机制保障,人和自然不能和谐相处,以往的水污染治理手段也存在诸多弊端。因此,迫切需要在淮河流域建立具有分散损失、管理环境风险等诸多功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9.
城市减灾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发展趋势在过去一千年中,灾害尤其多发于20世纪的后50年.在过去50年中,全世界共发生了250多起重大自然灾害,造成1400多万人死亡.20世纪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是50年代的4倍.据有些专家指出,全球温室效应使灾害危害更为突出.同时,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也十  相似文献   

10.
基于锡尔系数的安徽省灾害分布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提出灾害分布锡尔系数的概念及其一阶分解方法的基础上,将安徽省的灾害分布差异进行分解,得出结论如下:2000-2003年,省内区域间灾害分布的不均衡性是造成全省灾害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区域内部各自差异相差不明显;2004-2008年,对全省差异影响最大的是淮北平原,各区域内部差异对全省差异的影响都有所增加,淮北平原最为明显,江淮丘陵次之.皖南山区对全省差异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难题的重大举措。由于地下空间的外围是土壤或岩石,只有内部空间,没有外部空间,一方面它对很多灾害的防御能力远远高于地面建筑;而另一方面,当地下空间内部出现某种灾害时,所造成的危害又将超过地面同类事件。因此,既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良好的防灾功能,使之成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和战争灾害的重要场所,又要重视地下空间内部防灾技术的研究,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城市地下空间主要灾害及防灾特点一、城市地下空间主要灾害类别日本曾对1970 ̄1990年发生于日…  相似文献   

12.
陈营 《现代经济》2009,(6):45-45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许多国家与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为减轻或避免此类损失,必须对各构筑物、尤其是重要建筑物及其周边地质环境进行合理的评价,对各种可能威胁场地安全的灾害进行科学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本文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反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外城市灾害管理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城市灾害管理的对比研究一、美、日、意灾害行政管理模式(一)美国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五点:其一,实行统一领导和两等两级管理,即将灾害分为一般灾害和严重灾害两个等级,灾害行政管理机构分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损失严蕈的国家之一,继美国和日本后居世界第三位.巨灾在我国主要是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每年因自然灾害及重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万亿元计.2008年年初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再次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自然条件复杂、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是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大地制约着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由于灾害治理的公共性、公益性特点.政府的财政补偿在灾害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显得更加突出。本文以辽宁省自然灾害财政补偿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了1978年以来全省自然灾害及财政补偿概况,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针对目前辽宁省自然灾害财政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日本3·11大震灾之后,日本政府在灾害发生之前对灾害情报的收集、传输和对灾情变化的及时把握三个方面的工作赢得世界称道。尤其是日本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有两点值得深思:一是日本政府在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和灾后重建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经验值得借鉴,教训值得警惕。二是在很大程度上,舆论在塑造和改变民众的意识与行为,媒体在开放或保守、独立或依附、良善或冷漠等取向性问题上所呈现的角色定位会给公众带来哪些影响,政府又应如何监管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湖北省境内洪水灾害发生频繁、分布面广、历时较长、损失严重,已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湖北省洪涝灾害通常是由暴雨形成,每年的争毋月是暴雨发生季节。湖北西部为山区(包括鄂西北和鄂西南),由于地势地形的影响,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制约,近年来因大气、地理或者水文等成因造成的洪灾屡屡发生,并且还往往伴有次生灾害。本文通过对湖北西部山区洪灾的分析,提出要关注洪灾对当地农村的影响.并建议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中旬以来,湖南雨雪、低温、冰冻天气持续达半个月以上,为近50年之最。此次南方冰雪灾害大面积损害的严重程度,可能不亚于1998年我省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且远远超过2003年的非典(SARS)给我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透过这一事件及政府媒体对其的反映,我们应看到此次冰雪灾害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加强我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一、利用“生产管理系统“平台,科学调度车辆 采油厂生产过程中,由于地质原因、工艺问题、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发生,而且据有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和危害大等特点,如果处理不当、不及时,可能造成的灾害或使环境灾害扩大。因此及时准确合理的安排调度车辆处理突发事件就显得万分重要和紧急程度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输电线路故障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活、财产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损失,因此,明确造成输电线路损害的自然灾害种类才能做到“知己知彼”,针对不同种类灾害制定降低其影响的措施才能做到“百战不殆”,本文在分析自然灾害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降低自然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影响,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