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卜华白 《全国商情》2007,(5):14-14,69
在外界环境日趋动荡、企业竞争日趋“残酷”的今天,企业的“恶性竞争”已使社会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在战略层次上追求企业的“共生”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运用共生进化理论,从联盟模式、联盟边界与界面、联盟动力能量系统三个方面,研究群簇企业“共生进化”的联盟构筑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城乡和谐共生的一个微观体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与农户共生不仅有利于实现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企业与农户共赢,而且对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涉农供应链中共生关系的发展遵循一条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路径,涉农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的维系和强化是涉农供应链构建、发展的关键。因此,应营造有利于共生关系发展的良好共生环境。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乡和谐共生的一个微观体现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与农户共生不仅有利于实现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 ,实现企业与农户共赢 ,而且对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涉农供应链中共生关系的发展遵循一条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的路径 ,涉农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的维系和强化是涉农供应链构建、 发展的关键。因此 ,应营造有利于共生关系发展的良好共生环境。  相似文献   

4.
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问题,科学界定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内涵以及清楚识别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特性,意义重大。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收集共生问题研究的文献,梳理共生概念在生态学领域的萌生和演进线索,描述共生概念在人文社会科学、企业管理学领域的发展及其具体应用状况,结合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求本质,得到了广义和狭义的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概念。最后,通过剖析红色旅游共生发展与一般旅游共生发展的异同,揭示出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风险分摊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引入共生概念作为研究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机制的分析工具,按照演化经济学的观点,运用金融契约关系模型,从风险总量角度对比分析了集群外企业与集群内企业进行外源融资时的系统总风险状况,得出集群内企业的系统总风险低于集群外企业融资总收益的结论,并运用实证模型分析解释了多主体共生网络中的风险分摊机制,发现与集群外中小企业相比,共生机制赋予集群内中小企业更低的融资风险和更高的融资效率性。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全国各地海关建设服务型海关的改革方向指引下,物流监控部门如何适应物流产业的突飞猛进,“有效监管、高效运作”,把握“把关”与“服务”的平衡点,促进自身与物流企业的和谐发展,是当前海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生物学领域中的共生概念和Logistic模型(阻滞增长模型)对海关物流监控部门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说明达到稳定的共生关系对相关企业物流能力及海关物流监控工作具有促进作用,以探讨海关物流监控水平的提高方式。  相似文献   

7.
以共生理论为指导,预设游客视角下的多主体共生因素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游客与居民、企业以及政府之间联系紧密,存在较强的共生性。游客对其他共生主体的感知度整体评价较高,游客对企业与政府的感知度为"比较同意",对居民及内部之间的感知度为"同意"。游客与企业之间存在4个共生因素,关键因素为"服务品质良好";游客与政府之间存在3个共生因素,关键因素为"规范管理";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4个共生因素,关键因素为"民风淳朴";游客内部之间存在4个共生因素,关键因素为"互帮互助"。并对此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鉴于目前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以及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本文运用博弈论框架分析了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揭示出在劳动关系博弈中政府与企业分别处于主导地位。并基于社会责任视角,提出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通过合作达到共赢共生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煤电产业一体化共生是煤电企业共生关系发展中的一种制度化规范,并由此形成了规范型一体化共生、特征型一体化共生以及过程型一体化共生三种共生演进机制。在三种演进机制的背后还隐含着利益分配机制、共生对象选择机制以及共生能量使用机制等机制。它们不仅决定着煤电一体化共生关系的稳定与公平、协同与互补以及量的增加与质的提升,而且也关系着一体化共生体系的发展与绩效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企业这一共生体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生模式,以及两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作用及地位的转变;探讨企业治理结构中权利主体安排的合理性,确立人力资本所有与物质资本所有相结合的复合财务主体,即利益相关财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状况,引出内部控制与组织变革的相互共生性。首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内部控制在世界范围内的理论发展脉络,引出国际学术界在内部控制理论方面的新发展;其次分析并指出内部控制与企业组织变革之间的相互共生性关系。指出随着企业发展与组织变革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效率和产业集聚原理,提出了矿区生态工业共生效益测算方法,并以此对兖矿集团生态工业共生生态效率和集聚效益进行测算与分析。通过生态效率测算与分析,得出兖矿集团生态效率可分为三个阶段,表明兖矿集团开始向着生态工业网络化发展;通过集聚效益测算与分析,得出兖矿集团生态工业共生集聚程度还比较低,生态产业链(网)还不够丰富;最后指出兖矿集团生态工业共生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wet-land),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和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湿地经济价值的表现和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发展生态旅游是湿地经济价值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文章主要运用共生理论,探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指出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方向进化,是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共生能量可以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分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股权、契约、信任等共生媒介是共生模式的重要影响因子。从共生媒介入手,采取子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中间性体制组织发育、诚信文化氛围营造等措施,促进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生物共生学说的发展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梳理了生物共生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介绍了最新学术研究状况,概括总结了生物共生的本质;概括并划分了生物共生学说在其它领域三个层面的应用与发展:第一层面将共生现象进行哲学抽象与升华并应用到社会文化领域,第二层面是将生物共生的概念体系与技术方法直接借鉴应用到科技与经济领域,第三层面是在借鉴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与拓展。本文认为借鉴与发展并重是共生理论研究与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的发展特点、企业体制、创新特征、环境氛围、宏观政策等五个方面对美国、英国、以色列三国进行比较分析;从共生密度、共生界面、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等方面对三国的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共生关系进行了评判.对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模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旅游已成为当今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而民族旅游社区各主体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性而引发的矛盾与纠纷却成为制约地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企业、居民及游客相互之间共生关系及作用方式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探析。基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实地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通过对相关共生指标的综合测算来探析旅游多主体间的共生关系及模式。结果表明:当地社区政府、居民、企业、游客相互之间存在正向共生关系并且相互影响作用不同;不同主体之间的共生关联性较为密切,政府和游客之间的关联性最高,政府和居民之间的关联性最低;当地旅游社区各主体间形成了正向互惠共生模式,具体来看是由当地居民主导、旅游企业推动、地方政府协助、游客参与的“REGT”互惠共生模式。本研究拓展了共生理论的应用领域,对于其他旅游社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物学中协同共生的理念,以长株潭经济圈为例,讨论了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两者互相促进和协同发展。进而,分别从政府部门和现代物流企业的视角,为实现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调整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合作共生性组织结构是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率十分重要的方面。乡镇企业为了实现互惠共生,尤其是对称性互惠共生,要树立牢固的合作经营思想;努力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大力调整企业布局,形成区位优势,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扩大获利能力和与其他企业合作机会。  相似文献   

20.
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从改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耦合的共生环境;构建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多元创意供给主体;结合资源优势,寻求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会等三个方面实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