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时间,但发展层次大多处于低水平的“农家乐”阶段,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将是破解之道.乡村旅游是城乡文化接触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文化以其鲜明的现代化、市场化等特征。强势地冲击着乡村文化.城乡文化涵化的结果,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另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同化、商品化.从涵化理论出发,加强中国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应确立乡村文化的地位,建立“农民主体、政府扶持”的文化创新体制,在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中倡导负责任旅游。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北京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针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农业多功能性视角提出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打造乡村特色产品、注入信息科技于乡村旅游和彰显产品文化内涵等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乡村旅游的概念得出我国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村文化,进一步从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乡村旅游文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吸引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文化活起来,不仅符合文旅融合大势,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也能促进乡村旅游地文化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调研地314名乡村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从消费价值观和感知价值的角度,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的旅游消费者类型和研发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文创产品研发时,外部感知性应作为吸引乡村旅游者消费的基础,行为功能性作为刺激购买行为的助推器,文化承载性可以成为保障旅游消费的必要条件。乡村旅游者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功能理性型(35.4%)、积极享受型(40.4%)、潜力发展型(11.8%)和面子感知型(12.4%)。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应避免产品同质化,创新民俗乡村特色,在注重实用功能性的基础上保障价格匹配品质,延伸文化传播链,促进文化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5.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机遇,推动农业保险与“三农”问题深度融合。科技赋能带动农业保险行业持续转型升级,农业保险业务线上化成为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2019年10月16日中央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科技赋能农业保险是助推农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农业保险在线上化过程中却存在的较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重点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线上化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文明和美学经济驱动的背景下,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提出更高要求。从景观审美的视角分析乡村景观的审美特征,并从建立系统认识、感悟生存智慧、传承乡土文化、感受生存动力、解读地域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乡村旅游的审美本质,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实施乡村战略的背景下,要想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资源优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振兴乡村区域发展,就必须要做好乡村旅游资源的运用,特别是悠闲舒适的乡村旅游逐步成为人们的偏爱,乡村旅游业开始焕发生机。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研究郑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郑州市乡村旅游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从多角度提出发展郑州市乡村旅游的策略,最终达到促进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各自系统的耦合元素影响和相互作用,因此运用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构建全部可量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物理学的耦合理论,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综合水平指数模型、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此来分别反映两系统间的指标对于总系统的贡献程度、耦合发展程度、协调发展水平。最终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系统耦合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将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为10个层次。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测量和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具有综合性强、兼容性高的特征,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通过梳理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以山西省三个典型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为例,从以企业主导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振兴模式、社区主导的“城乡融合+休闲农业”振兴模式、政府主导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振兴模式等三种模式总结山西省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山西省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提出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必将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方法/过程运用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等方法,对彭州桂花镇14个村和2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结果/结论彭州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较丰富,但存在着旅游形象定位不清、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不到位、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欠全面、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费及人才不足等问题。依据调查分析,提出以“西蜀陶乡,张松故里”为形象定位,在全面普查桂花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保护、科学规划和深度开发,将桂花镇打造成以桂陶文化为特色,包括陶瓷体验、三国文化、禅修文化、三线文创等在内的多业态、多节点的深度体验式的全域健康文创旅游小镇。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选取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小庄村为案例地,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分析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矛盾冲突,并构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评价体系,采用EWM-Fuzzy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对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及外来游客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紧急程度、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状态及整体协调发展关系进行测评分析。研究表明,小庄村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不同利益诉求的整体感知较好,不同利益诉求的紧急程度和协调发展状态均存在如下较大差异: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主要处于中度协调和轻度协调两种发展状态,优质协调发展状态的利益诉求表现相对较少,且存在濒临失调发展状态的利益诉求表现;小庄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相互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状态,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影响大小顺序完全一致,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影响大小顺序相对应,而外来游客、社区居民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影响大小顺序基本相反;小庄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路径组合未达到纳什均衡状态,其协调发展模式为非对称互惠协调发展模式。上述验证结果与小庄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证明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出现了乡村旅游普遍开花,良莠不齐的局面,针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贵州镇山村为例,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镇山村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措施,希望能对镇山村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振兴乡村的高度重视和美好愿望。而旅游精准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极具创新性的重要途径。方法/过程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出发,梳理旅游精准扶贫的定义与相关理论,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1—2016年四川省的GDP和旅游收入两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四川省的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和单向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旅游扶贫效果的差异,对四川省的旅游精准扶贫提出相关建议: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发展高端绿色产业;创新旅游消费模式;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游客自述的旅游动机,并按旅游动机将小洲村乡村旅游市场分为"随便逛逛"、"休闲放松"、"文化/乡村体验"、"自然观光"和"陪同他人"5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应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游客的旅游动机、行为特点、人口统计特征以及满意感和行为意向,总结不同细分市场的特点,以此为小洲村今后的旅游开发和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贵州天龙屯堡"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充分整合乡村旅游各方资源,有效兼顾了乡村旅游开发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北京郊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化提供了借鉴。北京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创新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组织认识;二是坚持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三是保证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和福利增长;四是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五是因地制宜进行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本文立足四川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总结了全省在城乡规划引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经验。目前,全省城乡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但是,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城乡整体差距明显、地区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大、城乡要素融合机制不够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不健全等。同时,本文还针对上述问题,围绕乡村振兴基本要求,提出了促进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乡愁寄托的重要场域空间,提升游客乡愁体验质量成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焦点。以记忆理论为基础,选取阆中市五龙村为案例地,从文化、情感、记忆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运用游客体验IPA分析模型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游客对乡愁文化旅游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的差异。研究表明:(1)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体验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对文化维度的乡愁体验满意度高于情感维度和记忆维度的满意度;(2)游客旅游体验的实际满意度模糊值均值低于预期期望度模糊值均值,说明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的开发还未达到游客期望;(3)IPA指数等级中的非常不满意等级题项与第4象限重点改进区域的题项一致,说明五龙村乡愁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乡愁文化符号的挖掘还需要加强。依照研究结论,提出从保护乡土文化、凝聚情感记忆及赋能媒介营销三个方面构建乡愁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旨在深化乡愁体验、拾遗乡愁寄托和提升乡愁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