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先秦儒家的“德治”主张,韩非提出了“法治”理论,韩非的法治思想其实质是君主专制与国家(政府)集权,它与现代法治所倡导的民主与法制精神相悖,但这种“国家(政府)法治”传统却被我们自觉 或不自觉地因袭了下来,成为我国经济改革深化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巨大障碍,为了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防止滑入一个坏的市场经济,法治应该由国家统治社会和民众的工具变为保护社会和民众的工具,进而成为社会和民众自我保护的工具,法律应该由君主专制的利器变为社会和民众捍卫民主与自由的盾牌。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文化知识的快速增长,使信息日益成为人们认识的重要对象和战略资源.社会各种竞争的胜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信息作为资源的基础价值正日益凸显出来.政府信息公开是信息时代民主与法治的重要内容.公开是参与的前提,没有政府信息公开或民众的知情权,不可能有大众参与.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3.
曹绮 《大众商务》2010,(12):178-178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文化知识的快速增长,使信息日益成为人们认识的重要对象和战略资源。社会各种竞争的胜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信息作为资源的基础价值正日益凸显出来。政府信息公开是信息时代民主与法治的重要内容。公开是参与的前提,没有政府信息公开或民众的知情权,不可能有大众参与。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出发,继承与发展邓小平法治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江泽民法治思想的核心和最高成就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法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加强立法、依法行政、司法改革、普法教育、发展法律服务业等;江泽民法治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国从此步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代。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面临着"低能力国家"、"低质市场经济"、"民主形式主义"、"非理性民粹主义"等诸多陷阱。应对转型陷阱的出路在于加快国家建构,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预算不仅是一种效率工具和控制工具,它还是现代社会实现国家建构、创新公共治理的关键,在突破转型陷阱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预算宪则",可以对经济秩序建构;通过预算的控制与责任机制,可以对政治和社会秩序建构;通过预算的信息表达与协商,可以对公共理性建构。为提升预算的建构力,需要加快相关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产权制度变革,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已悄然发生变迁.要保持区域制度变迁的"比较制度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体制变迁,满足区域民众日益增长的民主需求,建构基层民主秩序.基层民主的制度安排的价值并不在于选举制度本身,而是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度结构中"精英主导和民众缺位",逐步实现制度变迁过程中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民众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7.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而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前提和进一步实现全面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诉求。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障是实行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的和谐。实行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是确立民主宪政观念,弘扬民主宪政精神,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8.
走向法治:从应然到实然——市场经济如何自我建构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曾是人类治国的理想诉求,其标志在于法律长期处于不能控束国家权力的应然状态.市场经济成为各文明国家的主要生产方式后,法治则从人们祈盼的应然状态转为实然状态,即法律通过控束国家权力的运行达成法律统治的最终实现.因此,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法治从应然到实然的内在根据:市场经济基于自身固有的经济制约机制,通过将社会的公众自整合为统一、强大的经济力量以控束国家权力的运行,而成为法治产生、形成、确立的经济基础与决定力量.当然,各国的法治从应然走向实然的道路并不纯粹,主要在于因面临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阻抑、牵制,致使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顺畅.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论述了权利与权力的基础理论;其次阐述了权利本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最后提出法治是实现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平衡的均衡点,应该通过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使公民和企业的自由权利得到恢复和保障,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宪政体制中,宪法与法律足人民意志的反映与体现,政府的基本职责是根据宪法与法律的授权管理社会经济事务,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因此,政府根据宪法与法律的规定而组成,其职责及合法性由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其行为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即我们所说的法治政府。在法治与民主社会中,合法性成为政府及其行动正当性及可信赖性的最根本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就明确提出了农民的"话事权"理论,不仅包括话语权,还包括办事权。建国以后,毛泽东又借助"大字报"的形式将其"话事权"理论付诸实践。毛泽东底层民主的实践旨趣与哈贝马斯"话语民主"的理论旨趣隐隐呼应。哈贝马斯提出了现代多元化社会中的人们在公共领域进行交流、沟通的商议民主理论,以唤起越来越多的底层民众投入到公共议题的商议中来。网络民主实践与"大字报"有类似之处,在实践中,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网络既是草根民主的新载体,也是滋生网络暴力的温床。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精髓。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腐败治理必须严格依照法治的原则要求。处于转型阶段的波兰,其国家审计在法治的基础上依靠为议会制定法律提供服务、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服务、监督法律体系的运行、监督政府政策的执行四个路径服务于腐败治理的需要,最终实现国家审计"帮助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国家"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它的形成离不开特定文化的催化和诱导。而我国传统的法观念与现代法治精神存在诸多悖离:传统的君权至上的人治观与法律至上观念相悖离;传统的权力本位意识与现代权利核心观念相悖离;传统的伦理取向与现代法律价值相悖离;传统的等级特权意识与现代平等观念相悖离;传统的畏法厌讼、惧法耻讼意识与现代法治的诉讼观念相悖离。因而,扬弃传统法观念,弘扬现代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的、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独白型话语在思想艺术、意识形态和官僚组织中占有强烈的统治空间,从而整个现代社会都弥漫着“一个意识,一个观点”的斗争与排斥状态。巴赫金分析了独白型话语的统治境况及其特征,批判了现代社会的独白状态,试图建构对话理论来解决社会困境。他用参与性思维概念和应分概念来规范对话主体;前者促进对话者内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融合,促使对话主体以内在行动实现社会责任,解决了现代社会行为动机和行为产品间的鸿沟所导致的危机。后者将对话主体建构为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唯一的不可不为性的责任承担者,规范了对话主体的行为心态模式,从理论上提出了解决现代人的责任危机,为对话理论的建构打下了概念和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民内部矛盾日趋突出 ,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 ,具有复杂性、广泛性、群体性、利益性的特点。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要区别不同情况 ,正确使用思想、政治、法律等手段 ,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勇于理论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着力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科学地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倡导学术民主和理论民主,为理论创新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社会和谐问题的关键,是搞好以民主法治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中国的制度变迁是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变迁,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型的变迁,在由权力集中到权力分散的制度转型过程中,稳中求进是中国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总结,制度的设计不宜过于完美。民主政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归宿,是执政合法性的来源,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正义、公平与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息息相关,成为各个国家及社会关注的焦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是一个庞大及严密的思想逻辑体系,是当代新政治经济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社会正义与公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以"作为公平的正义"为核心,正义原则、原初状态和新契约论构成其主要的理论大厦。虽然该理论是一部经典的正义著作,但不可避免也是一种不完善的政治经济理论,必然受到新的理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妥善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倡导更广泛的理解包容,努力实现人们思想观念的融洽和谐,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统一战线在开展这些工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反贫困理念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贫困及反贫困问题的研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提出,当今的“贫困”已逐渐从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绝对贫困进一步发展到基本解决温饱的相对贫困;从缺乏必要的物质财富的狭义贫困发展到就业、健康、教育、社会参与等基本权利丧失的广义贫困。反贫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必须从被动的“救济”,转向注重提高人的可行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举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