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领域、政府失灵以及公共产品理论给出了政府财政支持慈善组织的"合法性"证明,慈善组织的现实作用更是为政府财政支持提供了现实依据。然而中国慈善组织遭遇公信力资本先天不足、治理问题、生存困境和发展"空间错位"等一系列失灵。克服和缓解这些"失灵"需要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国外的"二维"政府支出安排对支持慈善组织的发展曾起到关键作用,但将之移植于中国,就需要考虑移植后可能产生的效应以及在中国语境下的修改。  相似文献   

2.
财政支持与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由于政府制定的政策尚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政府失灵”。通过对农村医疗服务发展影响较大的财政投入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等公共干预政策的分析,可以揭示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提出针对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框架下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决定了分税制财政的必要性。规范的分税制应该在科学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配置相应的税权。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不断发展,而个人捐赠比例由于“熟人文化”,慈善机构公信力不佳,政府对慈善捐赠重视不够等原因却不断下降。转型期,政府应加大对慈善捐赠的支持力度、完善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健全慈善捐赠相关法规、创新慈善捐赠的方式和手段,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使个人捐赠真正成为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主流和基石。  相似文献   

5.
复合治理是新区域主义框架下基于区域治理主线破解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流行思路,调强通过政府职能转移和公民社会组织的事权获得和执行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基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转移的分析表明:由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协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复合治理结构可以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数量和社会主体的福利,公开招投标是复合治理框架下政府职能转移最有效的方式;复合治理结构的建构,需要建立科学、公平的谈判机制和福利分配机制,政府要加强对公民社会组织的监督和考核,公民社会组织要加大信仰建设力度,还应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6.
增强财政透明度的政府会计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公共治理模式中,增加财政透明度,苹除“暗箱操作”,已成为各国政府治理的发展潮流。虽然在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中,财政透明度的增加和“暗箱操作”的减少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从绝对水平以及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财政透明度还比较低,为此,探讨当前我国提升财政透明度的可行之路成为紧跟政府公共治理潮流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论述了会计信息在财政透明度中的作用以及从会计角度如何增强财政透明度。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是以市场经济为立足点,把市场失灵作为公共财政存在的根本理由,把提供公共产品和满足公共需要作为财政活动的目的。政府与财政的依法理财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社会抉择作为财政决策的政治过程。借鉴现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加快我国财政理论的创新和财政职能的转变,努力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分配框架。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信贷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供给模式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是在政府控制和干预之下的低水平的平衡模式;而过度依赖和放纵以市场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供给模式,同样会由于传统经济惯性思维的影响和缺乏现代市场发展的历史积淀以及市场垄断、非对称信息、商品的外部性等导致市场失灵。面对农村金融供给的制度缺陷与体制缺陷。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供给引导”与“需求跟随”有差别的推进模式。在财政支农支出有限,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提升的现实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寻求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特殊支持,在用活各种金融政策与各种金融手段的合力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9.
贫困特别是发展贫困的彻底消除,仅仅依靠经济增长难以实现,关键在于教育。发展教育,政府加大财政性投入义不容辞,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个人参与也很重要。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迫切需要慈善教育的参与,但慈善偏好的缺失或淡薄却制约了慈善教育的发展。要转变慈善观念,培养慈善偏好,必须通过教育慈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98年我国实行公共财政改革以来,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与公共财政的目标相距甚远。财政运行的主体是政府,但政府的存在伴随着政府失灵,并不能天然地保证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我国虽已经过近十年的公共财政改革,但仍有许多的财政支出表现出“非公共性”,政府预算公开这样基本的前提都没有实现,预算程序的公共性更无从谈起。改革的政府主导性并不能创造出一个公共选择机制,财政体制中的“公共性”就无从保证。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应该从建立和完善公共选择机制开始,这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