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而市民化成本则是农民工进入城镇和融入城镇的首要考量因素。所以,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专家学者们依据不同的视角和各自的知识结构就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拟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概念、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构成、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测算和降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对策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不断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研究的深入,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着由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而我国已处在这一阶段,因而对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适度规模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现有研究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适度规模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并提出了具体研究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适度规模的系统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而成本分担和测算是农民工市民化研究问题的核心,政府、企业、农民工是市民化成本分担主体。使用武汉市2013年和2014年相关数据进行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测算结果为: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的年人均总成本为105051元,其中公共成本85131元(政府承担77655元,企业承担7476元),个人成本19920元(由农民工个人承担)。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分批有序地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中央加大对农民工流入地的财政支持,政府应当促进农民工农村资源的资产化,推动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培训,通过构建金融支持体系来缓解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压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让农民工分享现代化、城市化的成果,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市民,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国内外关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观点综述开始,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身份转换的必要性,指出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文献,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核心问题以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述评,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户籍制度是当代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政策。文章以分类明确户口迁移政策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分析其给予农民工成为市民以契机和挑战,认为农民工职业教育需从只注重技能培训转向技能培训与市民化教育并行的综合培训,在注重经济层面的市民化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市民化教育,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运用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数据和2015年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受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与空气AQI指数变化率呈负相关关系,空气质量即使较差,但在有改善的情况下,也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2)分地区来看,空气质量的变化对中部和东北地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强于东部和西部地区;(3)从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来看,男性、高学历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受空气质量变化影响更大。为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需要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改善环境以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器,而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农民工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尽管住房条件较差,但农民工的主观感受好于预期,婚姻状况、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和住房自身特征中多个因素对农民工住房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农民工平稳地融入城市,顺利实现市民化,这都需要政府承担主导责任,正确定位。然而,我国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却存在着责任缺失。因此,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政府责任的缺失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消解途径,提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政府应进行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进一步做好服务者的定位,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烈,城市化的进程也需要农民工的融入,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探索越来越迫切.然而,在现今的经济社会水平和户籍制度下,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也日益凸显,主要包括制度性障碍、经济性障碍、文化性障碍和能力性障碍四个方面.这些因素是长期存在且不易改变的,它们共同延缓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其中,能力性因素是这些因素中较易解决的障碍,农民工可以通过自身的增能而克服市民化进程中的阻隔,依靠人力资本的提升加快市民化的进程.同时,国家也应看到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对于其市民化的重要作用,为农民工增能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条件,帮助其尽快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力队伍。近年来,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的分析,探究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就业-定居-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其城市就业特征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状态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对以陕西省为重点的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趋于多样化,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潜力巨大;就业城市规模选择偏好于所在省份的大中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显著的需求;城市就业收入成为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多数家庭年收入处于城市中低收入范围;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保障受到极大忽视。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来看,需要从发展战略与规划方面做出的城市政策响应包括: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吸纳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城市居住为核心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地城市化进程;加强对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和城市化需求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旨在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充分就业提供完备的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城市化发展不足和不均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政府对农民工的公关就业服务严重不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念存在误差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缺乏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社会资本的构筑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加速市民化进程。当下,农民工在城市中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城市融入过程。因此,应当建立以政府政策制度支持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为基础,以组织为核心,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为动力的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构筑框架体系,不断丰富农民工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存量,以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既可以很好地满足和匹配制造业及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又有利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我国积极推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背景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中的失信行为类型及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的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农民工与城镇职工高质量的经济同化是其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的物质基础。利用CLDS2014和CLDS2016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人力资本较低、迁移时间较长、社会资本较多的农民工自我雇佣的可能性较大;自雇农民工相比受雇农民工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较容易实现与城镇职工(平均水平)的经济同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职业间的收入差距大于户籍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工由受雇到自雇的职业转换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从高质量经济同化看:自雇农民工不但初始收入低于自雇城镇职工,且收入增速相对较慢,与自雇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扩大,难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同化;而受雇农民工的初始收入虽然也低于受雇城镇职工,但收入增速相对较快,与受雇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缩小,具有经济同化的趋势。自雇农民工难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同化,原因在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社会资本质量不高以及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等导致其大多从事被动的生存型创业。为此,公共政策应通过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资本质量以及完善劳动力市场体制机制等,鼓励农民工积极自主地进行机会型创业,并对自雇农民工和受雇农民工实行差别化的市民化促进政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化具有重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意义,其核心是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问题。为了顺利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制度、资金、观念、农民工自身素质等主要问题,以平稳递减农民工总量、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打造服务于大众的均等公共服务为基本目标,把握好城镇化进程中产业支撑、资金、用地、住房、避免"两极化"发展等一些关键点。  相似文献   

18.
截至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占中国农民工总量2.3亿中的六成以上,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征,分析犯罪形成的内外因素,从文化融入、培训管理、精神干预和法制教育四个方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理想模式,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度认可之下的社会认同,从而有效地防控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其消费行为一方面受过去农村生活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的影响。采用2002—2015年CHIPS、CLDS和CGSS微观调查的混合数据,利用组群方法构建“伪面板”进行系统GMM估计,结果显示:农民工家庭消费存在对即期收入的过度敏感性;由于消费习惯处于从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向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型中,农民工家庭消费没有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效应,但存在显著的外部习惯形成效应;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消费受到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示范效应的影响更大,表现出更强的外部习惯形成效应。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收入、提供住房保障和职业培训、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加快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等促进农民工消费习惯的城镇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