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尤其是当前存在收入分配不公;资源短缺逐步显现;社会保障严重不足;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未得到根本改变,影响创新人才培养;腐败现象仍然严重等诱因。为规避陷阱,确保我国能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应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在这些方面的校正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等收入陷阱"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当前"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视角集中在以"产品空间"为代表的离散性竞争优势视角。这一视角能够深刻揭示"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但是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出路方面却难有作为。引入乔治·斯托克提出的竞争优势"策略空间"理论,为"中等收入陷阱"研究提供一个连续性的竞争优势视角,并在新视角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当前面临的本地市场效应与供应链优势,探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矛盾凸显的后危机时代,我国面临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考验,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阶段。文章以生育政策为视角,认为计划生育政策的现有问题与"中等收入陷阱"的跌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机理。这不仅增强人口发展的危机程度,而且强化"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节点,进而加大"中等收入陷阱"的跌入风险。为此,文章以生育政策为视角提出相应路径,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可持续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劳动力数量、质量与结构变化带来的潜在"中等收入陷阱"风险。通过剖析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外部效应以及国外的人力资本投资经验,从教育投入、技能培训和健康资本投入三个方面,提出了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人力资本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5.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大部分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因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不断凸显,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只有少数国家或地区成功跨越。当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处于艰难爬坡的关键阶段。总结中等收入国家沉浮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利于中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确保国民经济稳中求进并书写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6.
现在有一些人做研究就是满足一些描述性的,浮光掠影,举出几点现象,就按个名词,至于为什么,不知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例.看看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史,他们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中等收入水平,最后转型成为高收入的现代化国家,就没有出现过"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7.
"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问题之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逐渐在中国显露苗头。文章探讨影响东南亚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影响因素,运用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即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提高国内科技创新能力与建设机制、重视环境保护,强调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收入陷阱存在于各收入阶段,表现为低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高等收入陷阱。西方国家及"亚洲四小龙"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告知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效应以及收入的公平分配。而中国目前人力资本投资及收入分配状况都令人堪忧,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就不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收入分配不公导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乏力。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面临着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要顺利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先解决好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及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看,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在有效需求与潜在供给的耦合作用下实现的。通过分析日本与韩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来剖析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认为通过释放有效总需求和提高长期总供给能力,我国能够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相应的对策为:以初次分配改革为重点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完善再分配政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服务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适度延长退休年龄与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相结合,提高劳动参与率。  相似文献   

10.
对代表性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经济特征进行经验分析可以得出: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几乎都经历过经济的长期低迷或徘徊增长相比,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经历了快速增长,且这些国家(地区)资本利用程度、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水平均高于前者。相对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而言,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体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低,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体的货币汇率波动总体较小,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汇率剧烈变动给经济发展以重创。对典型陷入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进程和发展经验进行国际比较,对中国实现稳步经济增长以成功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结合东亚、拉美等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特征,分析概括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若干表象,并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概括为经济发展政策失误、经济发展模式固化、忽视公平性、利益集团阻碍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针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从包容性发展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了中等收入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之后的一个阶段是我国能否步入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处理不好就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今,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采取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承担在新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的发展重任。产业结构升级难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内外需结构失衡、资源环境约束、人力资本困境等制约因素,使中国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挑战。因此,必须在总结各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剖析可能阻碍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阻碍因素,并由此提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金融危机后持续的高房价和最近出现的高通货膨胀率恶化了中低收入水平人群的生活状况.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带来了高收入人群的投机与暴利;另一方面,高房价带来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影响财富的分配.尽管政府已经出台诸多政策限制房地产价格的高涨和通货膨胀的恶化,但"中等收入陷阱"所面临的难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因此,在高房价和高通胀压力下,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破解"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难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逆向调节效应不利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与扩大。调整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税基、税率、征税范围及改进征管办法,尤其是设计优化简单的税率,可以扭转个人所得税逆向调节的局面,形成一个保护低收入者利益、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适当调节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制。  相似文献   

16.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浙江将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目标而奋斗。我们认为,“社会共享、政治共参”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富”基础上的深化与提炼。实现以公正公平为目标的“社会共享”和以政治民主为目标的“政治共参”不仅关系到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同样关系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通过总结先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成功经验,梳理基本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趋向和难题,从民生、民主和民权等角度,为浙江加快并顺利实现基本现代化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人均GDP增长速度放缓背景下,文章通过收集1997-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了多元回归分析,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基尼系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专利申请授权量及税收收入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借鉴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为我国走向高收入国家行列提出相关建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扩大消费内需为动力、强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深化个税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城乡一体化就是促进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协调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是破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选取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城乡居民信息化水平比等10个指标来作为评价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东部沿海11个省市的城乡一体化进行评价.根据测算结果得出,东部沿海省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差距较为显著,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天津、江苏和浙江紧随其后,其他省份城乡一体化水平较低.本文从选取指标角度对东部沿海省市城乡一体化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论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它着眼于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把农业现代化提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同步推进的命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