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与征地扩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导致社会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的结果。城中村以其环境恶劣、安全隐患突出、人口管理混乱而被视为城市肌体上的病斑。目前的城中村改造问题多多:村民对宅基地的使用权得不到保护;村民融入城市的适应能力得不到扶持;城中村集体资产难以担当社会转型重任。为此,亟待推出新的城中村改造策略:建立城中村人口与土地协同的城市化机制;借鉴台湾市地重划经验;加强对城中村的社会管理和环境整治;对城中村民实行就业扶持;淡化集体资产安置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的产物,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城中村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运行比较特殊的社区,在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型的过程中,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介绍了石家庄市城中村的基本情况,城中村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目前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主要的对策措施:选择适当区位,建造若干个大规模环境优良的微利出租小区;采取灵活务实的股份制形式;开通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市场。  相似文献   

3.
王峰 《现代经济》2007,(7S):27-2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中村”都已经改造成为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原来的平房变成了楼房,原来的村民也变成了市民,但是许多新市民习惯了原来一家一户、独门独院的生活,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上还不能跟上城市化的要求,因此许多改造后的“城中村”,刚刚旧貌换新颜不久又新颜变旧貌。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面对当前各地"城中村"改造中普遍面临的规划遗留问题处理难、土地转性难、失地村民安置难等难题,亟待构建"城中村"改造支撑体系,以此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中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既不同于传统,又区别于城市社区的特点给城市社会的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保证笔者从经济视角阐述了以西安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中村”的改造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在改造过程中由政府起主导作用,启动市场机制,注意利益兼顾,保障村民利益,从而转变城市整体物质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城中村”改造的总体改造思路应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生态旗帜,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中村”都已经改造成为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原来的平房变成了楼房,原来的村民也变成了市民,但是许多新市民习惯了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有现象,现行法律制度下“城中村”土地无法进入市场流通,不能享受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土地价值。土地改造是“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内容。一般通过土地征收补偿实现改制,但土地征收因其自身缺陷,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城中村”问题,因此必须创新“城中村”土地权属变更的思路。总结各地“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指出采用集体土地国有化转制的形式,是突破“城中村”土地利用问题的有益尝试。对于转制后的土地,按照城市发展规划重新布局,对土地集中进行整理,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改造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空间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邻近的农村村落逐渐被融入城市而成为城中村,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突出。如位于杭州湾南岸的慈溪市,已纳入或规划将纳入的城中村用地达13.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21.5万人,其中已被城市包围或紧贴城市的城中村人口为11万人,村庄建设用地为900公顷。城中村人口和用地比例极高,普遍存在着“土地粗放使用、建设零乱、环境恶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对土地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城市化进程推动城中村集体土地国有化转制,该转制过程应在量化城中村集体财产的范围及其实际价值后,明晰农民集体成员的判断标准、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参照适用土地征收制度,以确保城中村农民集体及其成员的财产权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中村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命运。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关注。土地的失去和村落的消失,失地农民需要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带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困境,需要我们探求认同的力量所在。传统农耕经济和农耕文化的变迁,使得失地农民的文化转身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城中村和插花地的概念,分析了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评述了其他集体所有制土地改造模式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是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中反映.城中村各种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积聚和激化,不仅影响到了社会稳定,也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层政府应充分发挥应对危机处置能力和公共管理能力,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确保城中村农民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国现存的诸多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了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并对改造过程中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及补偿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最大程度保护失地村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列举现存的几种改造模式,认为以开发商为主体的半市场化改造模式比较符合当前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热点话题,其焦点在于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份的变化。城中村传承农村集体经济,在城市建成区逐渐将其包裹进城市的过程中,城中村经历了远离城市、近邻城市、被包裹进城市和城中村城市化等四个阶段。城中村改造需要以利益为线条,协调政府、居民户以及开发商之问的利益关系,通过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完善拆迁政策,正确处理好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城市形象、民生需求间的关系,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变市民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土地参与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所谓城中村是城市在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不得不保留的仍在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是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课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用地的来源主要是征用农村农业生产用地或非耕地,给农民以经济补偿。在村落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法律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中村”改造是事关城中村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多方主体利益的一场社会改革,不同的改造模式的法律选择决定着诸主体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不同法律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城中村村民利益诉求实现的程度。目前我国城中村的改造模式主要有政府改造、村民自我改造、半市场化改造和市场化改造等模式。通过对不同模式的法律辨析,认为以村民、开发商为主体的半市场化改造模式是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的过量开发,使得可利用土地资源紧缺,城中村土地成为城市土地市场的最后一块"蛋糕".本文分析了城中村改造对住房供应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造建议.希望通过城中村改造不仅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和社区居民的可持续增长及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9.
对城中村改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但由于社会管理具有相对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农村就业、户籍、社会保障等政策没有相应程度的改变,造成了现在的种种遗留问题。为此,应制定城市房地产发展政策,聚积资金,逐步实施改造,定位于发展廉租公寓,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将新村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空间,多方筹集改造资金,改革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建立股份公司,对转制后的城中村,统一实行社会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改造中制度安排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改造涉及政府、村民和开发商三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分析这三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求得的均衡结果表明,"城中村"改造共有三种改造模式可供选择,即政府主导型、村民自治型和政府、村民、开发商共同改造型,这些模式的成功实施要遵循相应的前提条件,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佳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